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旭日出海照江田

2015-07-20 11:21:32    来源:福州新闻网

旭日出海照江田

苏才翁的题词和张徽的《游参村山》摩崖石刻

  □风光览胜

  ■王心韬 文/图

  山起岛礁,灵峰迎旭天池高 水出草甸,潼溪映霞海滩平

  乾隆版《福州府志》记长乐江田灵峰山:“在良田里,县东南五十里而遥。山多灵胜,上有石洞,曰:‘归云洞’。里人有见龙乘云而归者,故又名:‘龙龛山’……绝顶有望海亭。一曰:‘天池山’,上有石池,大旱不涸。西曰凤凰山。”灵峰山高高地屹立在长乐滨海平原的东南角,雄峙东海之滨,为巍峨的花岗岩山体。登顶向东俯瞰,下沙海滨沙滩横展,风母礁与海螺塔伫立海上,潮间带上白浪翻涌。海岸线左方沙丘起伏,湿地连绵,海堤伸入大海,围成宽阔的淡水湖,堤外王母礁与风母礁遥相呼应。右边是点缀在海上的东洛列岛与高昂的御国山。向西远眺,群峰耸峙,沟壑纵横,远山草甸直入云霄。灵峰山属花岗岩石蛋地貌,山间奇石遍布,或立,或卧,或叠,或垒,造型千变万化,令人惊叹。特别是溪涧上,堆满石蛋,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恰如石海。山的绝顶有一巨岩兀立其上,如天然祭祀台,台面上天生三个的“岩臼”,雨露盈盈,有“天池”雅称。三个“天池”排成一行,展示在北面呈弧形的滨海平原上,兆瑞呈祥,寓意五谷丰登,物阜民丰。

  灵峰山东麓,山脊相互环绕,形成小盆地,两侧山涧在此汇聚。唐时僧人恩卓认为是风水宝地,遂在溪潭上结庵修禅。庵旁有叠石洞,因见龙乘云驾雾归隐此中,故号:“龙龛山归云洞”。里人施志捐资在此创寺,称灵峰院。北宋庆历年间知县董渊来灵峰山游玩,如坠仙窟之中,目眩神迷,称其:“礧硌沙弥界,谽谺古洞天。”灵峰院面朝东海,两山相夹,前有小山作案,称“香炉峰”,院前水池植满白莲,一片佛光山色,景色秀丽,古人有联曰:“门前红日海千里,地上白莲山四邻”。清乾隆年间,长乐知县贺世骏题“灵峰迎旭”,将其列为吴航十二景之一,并有:“一道红光笼晓翠,分明仙掌捧金盘”诗句,展现清晨一轮红日在灵峰寺前升起,两旁对峙的青山,像仙掌捧起红日的绚丽景观,诗意高远。

  顺着灵峰山与凤凰山之间的山凹,向大山深处西行,是九龙山漂流区,上游是碧波荡漾的江田水库。江田水库南岸是高高的风洞山,风洞山西麓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南阳村,南阳村的九坑山,是当年游击队电台的隐藏地。九坑山的花岗岩石蛋地貌令人叹为观止,整座花岗岩山体似乎融化成石蛋,山顶乱石穿空,山麓岩群铺展,宛若石海翻腾。面对如此地质奇观,让人顿有潜入石海之下遨游的雄心。九坑山上条条石坑,连成一片,坑下叠石成洞,洞洞相通,叠石洞弯弯曲曲,直通山顶,为福州地区最长的叠石洞。人行其间,随洞高低大小,时而匍匐龟行,时而侧身鱼游,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潜行一小时,仍在洞中。洞里凉意丝丝,石间常闻流泉滴水之声;洞顶山石累累,岩隙时透蓝天白云之影。洞景奇异莫测,恍如隔世,甫一出洞,已至峰顶。此时如立石浪之尖,触目皆是断崖飞石,如登仙山,一时心花怒放,振臂长啸。九坑山奇在顶峰裂石为洞,当年,游击队的电台就架设在峰顶石室内,周围巨岩拱立,坦露的基岩面上,岁月沧桑,被风雨侵蚀得凹凸不平。数个一米见方的岩臼,贮满雨露,山风轻拂,水波带着落叶旋转不已。我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断塑造更加美好的九坑山。

  继续向西,是高山草甸大姆山。大姆山是福州最大的高山草甸,处于福清南岭镇与长乐江田镇交界的山脉上,横亘在蓝天白云之间,草甸蜿蜒起伏,直向东海奔涌而去,止于旗山之麓。立于草甸高峰崩山之顶,一览众山小,向东远眺,苍茫海天之际,天池山在夕阳映照下,绝壁熠熠发光。大姆山草甸的北坡,受长乐海湾暖湿气流的影响,原野一片翠绿,郁郁葱葱,牛儿在吃草,休憩。草甸的谷底,涓涓细流汇成数条山涧小溪,与江田水库来水交汇,在石门破峡而出,注入东海。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