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五月端午话闽清

2015-06-23 11:31:40    来源:福州新闻网

  □民间信俗

  ■吴必銮

  端午节在闽清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极为重视,并有许多传统习俗。

  粽子是中国人过端午节最常见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闽清人也不例外。不过,闽清人对包粽子和送粽子却有不少讲究。

  从古至今,在闽清城镇乡村,每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闽清包的粽子有“米粽”、“馅粽”之分。“米粽”是用纯糯米包成的;“馅粽”有馅料,如“豆粽”(加红豆、三月豆等)、“花生粽”(加花生米)、“肉粽”(加猪瘦肉)等。闽清人吃“米粽”及“豆粽”、“花生粽”时,常醮点蜂蜜,清香扑鼻,甘甜沁脾。

  糯米是粽子的主原料。糯米的优劣直接决定粽子的质量和口感。自古以来,闽清人对包粽子用的糯米非常挑剔,要选用纯净、黏性度好的上等糯米。闽清俗称糯米为“术米”。闽清人包粽子常用的有“红壳术”、“长芒术”等优良糯稻品种。糯米优劣除了看品种外,还要看其栽培时间。同一品种,栽培时间越长,品质口感就越佳。所以,闽清人包粽子选用栽培时间长、黏性度好的中、晚稻糯米。

  闽清人包裹粽子是用箬叶、捆扎用棕叶。箬叶为箬竹叶,是阔叶箬竹的叶片,生长于广袤的丛山峻岭中,根系发达,连片生长。包粽子的箬叶要用当年生长的嫩叶,嫩绿清香,柔韧性好,不会开裂。闽清地处山区,在海拔三五百米以上的丘陵阴湿坡地常可见到连片生长的阔叶箬竹。过去在闽清农村,常会看到许多妇女、老人,甚至小孩,端午节前后,成群结队上山采摘新春刚长出的嫩箬叶。节前采摘的箬叶,即采即用,省时省力,所裹之粽竹香更浓郁,缺点是数量有限,叶片小,难包裹;节后采摘的箬叶,叶片大,数量多,采摘后扎成捆,放在通风处晾干成干箬叶,以备翌年端午节之需。闽清人捆扎粽子所用棕叶,就是农村常用制作棕衣的棕树叶子。棕树在闽清山区十分常见,各地多有栽培,棕叶随需随采。

  在闽清,包粽子在农历五月初二开始包裹,包裹好后放在加碱水的沸水中煮五六个小时即可。过去闽清人煮粽子所用之碱水,是用上年保存下来的新鲜干净的油茶籽壳或早稻秆烧成的草木灰水。后来,人们嫌其麻烦,以食碱代用。用箬叶包、碱水煮的粽子,色泽青绿金黄,竹香浓郁,粽子经久不馊。

  在闽清,赠送粽子是有讲究和忌讳的。闽清俗例,有丧事之家在忌年之内不能包粽子。每临端午节,这些有丧事之家的至亲要提早一天即五月初一包粽子,五月初二给这些失去亲人的家庭送去粽子,以示慰问和祝福。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