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端午节与福州五灵公信俗

2015-06-23 11:30:57    来源:福州新闻网

  □史林折枝

  ■李林洲 肖斯炜 文/图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流行于东亚地区诸国,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端午节最初是我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春秋之前吴越之地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但南方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依稀遗露出端午节发源地的痕迹。端午节在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过程中,各地形成许多的不同习俗,但划龙舟和祛病防疫一直是核心的内容。

  划龙舟和祛病防疫之所以成为核心内容,主要原因在于,划龙舟是端午节发源的最原始、最有群体欢乐特色的活动形式,还是中国人寄托纪念屈原、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理所当然地被珍视和世代传承。而祛病防疫,则是古代现实生活的重要需求,比划龙舟更加贴近生活和关注生命。端午时节天气初燥热,蛇虫繁殖,瘟疫常流行,人最易生病,因此必须驱邪辟毒,禳解灾异,端午节就成为人们一年二十四节气里最受关注的保健身体的时段。各地民间流传饮雄黄酒、悬挂菖蒲艾叶、佩香囊、煮蒜头、浴兰汤、躲端午、“采百药”、捉蟾蜍、制药茶、洒雄黄粉、驱五毒等习俗,这在气候湿热的南方尤其兴盛,甚至一些地方把端午节视为人与瘟疫鬼祟搏斗的关键期。南宋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宋末元初的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说:“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清代还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祛病防疫理所当然地为古人所重视和关注。

  福州地区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五灵公宗教信仰,将端午节划龙舟和祛病防疫的两大核心内容融为一体,形成具有非物质文化优秀遗产价值的独特端午民俗。

  五灵公又称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瘟使者等,在各地和福州最早都是作为瘟神信仰的。瘟神信仰在福州的传播和盛行,又与福州历史地理、端午时节气候以及瘟疫等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有着重要的关联。

  古籍记载的“闽在海中”,实际上指的是古代的福州位于浅海中。原始社会末期,福州盆地是个浅海湾,为群山环绕的“地中海”,海水退走后形成许多称“屿”的陆地和沼泽湿地。闽江自西向东横切盆地奔流入海,沿途形成许多河湖港汊,与海洋的潮汐互动,江海相接,河湖遍布,水网稠密。

  由于地势低洼,缺少堤防,每年闽江洪水都要淹没福州沿江一带地区。端午湿热多雨,洪水从中上游带来的人畜尸体常引起瘟疫爆发,死亡惨重。仅在清道光年间,史籍就记载了福州府有十二年爆发大规模的瘟疫,其中“春,痘疹大作,死者不可胜数”、“自春至夏,疫痘盛,男女多殇”、“大疫,霍乱暴死者众”等诸多记载,至今读来仍令人不寒而栗。

  由于古代医学水平低下,民众只能通过敬祀瘟神取得个人精神上的支撑和集体抗击瘟疫的组织力、号召力。善于引进和自创造神的福州民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由中原传入的瘟神五灵公进行神源的创造。原先五力士出身或讹称水里五精怪出身的,被生生改造为英雄神灵出身。五位书生为拯救福州民众,服用毒井水示警而献身坐化成神,洋溢着爱国爱民的英雄情怀。由于五灵公被改为英雄出身,正气凛然,对战胜瘟疫特别威灵,特别得到下层民众的青睐和尊崇。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