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头条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十六

“八闽好汉”陈章汉:文章翰墨书经纬 承启斯文写春秋

2016-11-02 11:47:27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八闽好汉”陈章汉:文章翰墨书经纬  承启斯文写春秋

  创办书院当好闽都文化先锋 守望耕读传统让斯文“回家”

  莆田老家的书斋小窗上那一副“耕云”“读雪”白头联,给陈章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云本来没有定形,但在文化眼看来,可以耕;雪本来没有文字,但在文化眼看来,可以读。书院取名‘耕读’,正是取意于此,并且同我们祖先几千年的耕读文化传统相契合。”

  从他把莆田老家的骥斋“搬进”黎明文化街的九赋轩,再搬入三坊七巷的耕读书院,他把他的耕读理想随身携带、一路播撒。“耕读书院要做一个公共文化平台。”陈老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014年春,福建省耕读书院在郎官巷的严复故居隔壁落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院进门屏风上刻着的书院宗旨:“守望传统,聚焦前沿,深耕文化,导读大千。”那是省书协主席陈奋武用厚重的隶书题写的。作为创院院长的陈章汉,则亲自题写了书院的文化理想——承启斯文,并刻成匾额高挂于书院正中的百家书屋大门上方。

  何谓“承启斯文”?陈老解释:他的“斯文”指的是“所有的文化”,是回归“斯文”二字的文化内涵,要时刻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书院名字的“耕”字在三个方面“知行合一”:笔耕,舌耕,心耕。而“读”字亦有三个切入点:读史,读人,读图。

  书院成立没多久,几项与“承”“启”相关的文化项目也相继铺开。一是与书院专委会主任卢美松以及黄启权、卢为峰等文史专家一道,策划编纂《三坊七巷文化丛书》,组稿成形后转由闽都文化研究会陆续审编出版。二是与福建省作家协会联袂,设立我省第一个儿童文学奖——“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奖”,旨在推动我省儿童文学创作,助建现代文明的书香社会。

  “要从无字句处读书。耕读的终极使命,是寻访精神源头,做足‘心’的文章。”陈老补充道,“‘守望传统’是书院的价值观,‘聚焦前沿’就是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深耕文化,导读大千,让偏安一隅的闽都文化嬗变新生,变自个儿的耕读传家为广泛的耕读传家,这是他和他的书院团队以及众多志同道合的文化人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与支持。

  在陈老家中,记者发现,他的风趣幽默、乐观豁达,尽致体现在各个细节中。比如,他家也有“三卫书屋”,只不过这个书屋“味道”特殊。与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不同,陈老这个写作专用的书屋是由第三卫生间改造而成的,故名。约莫五六平米的小空间里,一桌一椅一电脑,静坐其间,群书环绕,虽是三卫,亦有三味。

  “若说舞文弄墨是章汉现在的生活常态,那么耕云读雪,便是他精神空间里的自选舞步。而耕读书院,将会是他更开阔地服务于文化的一个高端公共平台,与我们的大时代同进步。”他的老友林公翔说,“对章汉而言,现在的老大难问题是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表达,他有太多的好奇需要探索,他有太多的理想需要一步一步去实现……”

  的确,文章易得,但任凭“铁汉”怎么坚韧也抵不过光阴流逝。陈老告诉记者,他在生活中是个很珍惜时间的人,不太出门玩乐,而把更多时间放在创作上。

  “做文人命运不如音乐家那样好——七个音符就能千变万化,”他调侃道,“我们至少要调动几千个方块字。”但他也认为,不同的艺术载体都有其独特之处,既然选择了写作,就一定要写出精彩。于是乎,退休后的他,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笔耕不辍。

  或许真是命中注定,从“陈章汉”的名字,到老家书斋“耕云”“读雪”的白头联,到骥斋大门上“百炼此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的对联,他的这一个多甲子有着很清晰的映照:务过农做过工教过书,12年农村历练成“铁汉”,做文化布道者执双笔写“翰墨文章”,晚年又创办了耕读书院。

  采访临结束,陈老还透露了一个秘密:他跟哥哥是“章”字辈,“文章道德”是祖上留下从父亲到他孙儿这代的字辈。或许这正是他祖先文化理想的另类传承。他表示将毅然追求自己“耕云读雪、承启斯文”的文化理想,为弘扬传统文化、闽都文化,常擦亮“文化眼”,做好“文化补丁”。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