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陈公达与戚继光的抗倭情谊

2016-08-10 16:44:22    来源:福州晚报

  陈公达(生卒不详),字若泉,号雪堂,宋代罗源陈智津之裔。其始迁祖陈智津,乃陈巢云第五世孙,从梅溪里七步迁入,后裔散居罗源城关,隶属凤山镇关桥头支系。

  也许是受祖上的影响,津之后裔陈公达任密云卫教授期间,关心百姓疾苦,为人乐善好学,曾得到一方民众拥戴。受陈公达影响,其妻韩氏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捐资兴建了位于罗源县城的西门桥。

  加固城防

  甲寅倭讧,沿海居民万分危急。陈公达归隐乡里后,自然不忘公益事业。他与郑时泽等联名提议,加强罗源城防,抵御倭寇侵扰,使罗源人民免于祸乱,为他后来结识戚继光,共商抗倭大计,留下了千古佳话。

  据清道光版《新修罗源县志》卷二十《人物传·义行》篇记载:“先时县城北坦低陷,公达相度县衙后山,扼要利捍蔽,与里人郑时泽建议改造其上。白诸官,官如所请,俾董役,毅然彻所居巨石佐垒基,督劝经营,不遗余力。始事时,有人病者。共甫竣,倭贼万三千突至,城足以守,倭引去,通邑德之!”

  也就是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有倭寇万余人从宁德三都澳抄水路经罗源湾兵临罗源城下,一时号角连天、战云密布。好在罗源事前早已加修增高了城墙、加强了防御,加上罗源沿海百姓群起反击,使得这个滨海小城暂且得到了安宁。虽说修建城墙时“费二千金,先时有怨公达者”劳民伤财。但经历了生死考验,百姓们钦佩陈公达的远见卓识,以致后来“众皆德之”,自然成了公道人心。何况,陈公达为修城墙,无私到连自家的堂屋石都拆下来砌城墙去了。

  纵观明嘉靖时期,朝政腐败,军力相对薄弱。当时,虽有戚家军奋力拼搏,但已难以应对倭寇的进犯。因此,福建沿海的广大民众,为求自保,纷纷自发投身到抗击倭寇侵犯的战斗中来,他们以各种方式,与倭寇殊死搏斗,为取得抗倭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毅然撑起了海防御倭的半边天。骁勇善战

  祖籍河南卫辉的戚继光(1528~1587),山东登州人(今蓬莱市),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他曾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等地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