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龙潭捞葬社”6周年庆典另有玄机

2016-08-19 10:06:05    来源:福州晚报

“龙潭捞葬社”6周年庆典另有玄机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因天灾人祸,江中浮尸频仍。据史料记载,“按本市之捞葬善举,初有城绅之‘捞葬局’,继有浙商之‘救生局’”,后皆废。濒临闽江的南台龙潭地区,“所辖五保七社,多钜贾也,财力颇厚”,商人们于1929年正式成立“捞葬社”,除了捞葬水尸,也收葬路毙等,“所有经费均由理干事负责,及各慈善家自动乐捐”。

  补办“迎尚书”

  “龙潭捞葬社”与“龙潭尚书庙”实际上是“一而二,二而一也”,所以与同在南台地区的“万寿尚书庙”“竹林尚书庙”关系十分密切。1935年,他们春节后商议,拟借助举办纪念“龙潭捞葬社”成立6周年庆典,补办“迎尚书”活动。

  按惯例,福州地区各尚书庙每年正月十八日举办“迎尚书”活动。由于蒋介石于1934年2月在全国发起一场所谓“新生活运动”,国民党福建当局积极贯彻,将几乎所有的福建地方民间信仰活动(包括妈祖、临水奶、尚书公、裴仙爷、王天公、五帝等信仰)都当作“谬说”“恶习”,列入严禁范围,1935年春节期间例行的“迎尚书”活动因此无法举行。但民间信仰根深蒂固,“任你如何破除迷信,均不足打消其‘祈保平安’之观念”。龙潭、万寿、竹林等三座尚书庙的理干事们通时达变,同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白天化装游行,夜晚“迎尚书”。

  其他一些也被严禁举办的民间信仰活动的组织者闻讯,纷纷申请加入队伍,致使这场活动的筹备、联络、疏通等工作变得更为繁杂,时间一变再变。

  化装游行

  5月29日(阴历四月廿七日)下午3点半,化装游行开始,“迎神之一切仪仗悉行摒弃,先导者为‘捞葬社’社帜,次社员,并‘汤井’化装之‘高脚’”。福州风俗竹枝词《高脚》曰:“俨然竹杠满街敲,支拄轩昂逐队跑。十里灯球歌舞过,出人头地拔前茅。”

  化装游行队伍“再次则为各社助会之‘叶欢’‘马上’‘台阁’,五光十色,美不胜收。各社之头牌灯,结构精致,空前未有”。

  举办方曾申请让游行队伍进入城区,但“多方疏通,不得要领,乃作罢议”。由于经过地点“既不入城,又不过万寿桥,而复趋重于五保七社”,“由中亭街过小桥,折入上下杭,出马祖道,过苍霞洲、田壋、后洋里”等地。

  “台阁”

  在游行队伍中,“台阁”计二十一二座,“以木板为台,上布剧景,以善唱者分坐其中,旁杂笙箫和之,四人舁前后”,“且各安电灯,以发电机随后,藉厚马力,所费尤不赀”。福州风俗竹枝词《台阁》曰:“构成间架费安排,点缀风流弁与钗。卖弄柔喉过闹市,鸾笙象管更和谐。”

  “台阁”的剧目有“女起解”“颜如玉”“查头关”“秦淮河”“紫竹林”,“亭榭结构既佳,其阁上装饰玉堂春、颜如玉、旗妇、观音等,尤为艳同桃李”。又有“嫦娥奔月”“蜘蛛精”“姜妃运骸”,“亦极精致”。还有“问礼老聃”“秉烛达旦”“焚香告天”“卧薪尝胆”“采莲仙子”“白探花”“红莲寺”“月台梦”“伯邑考”等,皆“不惜工本,唯求精美善也”。

  当年最大的亮点是“歌舞女”,使用了“活动机音乐”,阁上能唱之女子,“京调闽腔,俱能合拍,以一人之力,能使木刻六人,各司锣鼓,不稍紊乱”;加上“亭榭树木,位置幽雅入画”,“精雅绝伦,最为普通所赞许者”。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