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郑和率舟师驻扎的是长乐还是泉州?

或从后渚港扬帆下西洋

2016-10-25 11:31:53    来源:福州晚报

郑和率舟师驻扎的是长乐还是泉州?

  历史遗存

  郑和为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人,回族,家族信奉伊斯兰教。郑和在泉州不但到圣墓行香,相传还拜会了百崎的郭氏开基始祖郭仲远(回族郭仲远墓为夫妻合葬墓,系福建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撮合郭仲远与郑指挥两家的婚事,又驻兵于百崎,在那里修筑海堤,剿灭倭寇。

  百崎(今称百崎回族乡)位于泉州后渚港边,现为泉州台商投资区辖地,遗存有郭仲远迎接郑和的接官亭,以及郑和军在百崎修建的郑和堤。

  接官亭,原名桥尾亭,在百崎渡口,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绪年间两次重修。亭为石构、四角、攒尖顶,坐北朝南,面宽7米,进深6.7米,通高5米,20根四方形石柱组成“回”字形以支撑石板亭顶。亭边立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重修桥尾亭塔碑记》和百崎回族自治乡人民政府《重修接官亭碑》。《重修接官亭碑》曰:“接官亭,原名桥尾亭,建于明永乐间,明钦差总兵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船队停泊后渚港。应百崎肇基祖郭仲远邀请,前来探访。”郭仲远在桥尾亭迎接郑和,接官亭因此得名。

  郑和堤,自百崎斗门头村至龙头山阴,有两条。一条长60多米,从斗门头村与埭上村西角相连;另一条长700多米,从埭上村西角连接至三台山麓。相传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舟师第五次下西洋在泉州后渚港候风,郑和军驻扎百崎期间帮助村民修筑,人们因此把该堤称为郑和堤。700多米长的郑和堤残长500米左右,宽约19米,堤边有一块《郑和堤碑》,碑为花岗岩质,1991年10月由百崎回族乡人民政府设立,碑文记载郑和军驻扎百崎时帮助修筑海堤之事。其文:“郑和堤自斗门头村至龙头山阴。一条长六十多米,从斗门头村与埭上村西角相连;另一条长七百多米,从埭上村西角连接至三台山麓。相传为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泉州候风,郑和军驻扎期间协助筑建。为纪念郑和军的热情相助,百崎族人把两条堤岸称作郑和堤。百崎回族乡人民政府公元一九九一年十月立。”

  行香碑与郑和堤的存在,说明郑和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泉州停留时间较长,可能是从泉州扬帆下西洋的,至于到泉州之前有否在长乐停靠问题,有郑和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长乐修建晦翁岩之传说,但《长乐县志》卷四却记载晦翁岩是“明代洪武间大珰三宝重加修葺”,洪武间郑和还未到长乐,故难于断定。目前尚无可靠资料证实郑和舟师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下西洋前驻于长乐太平港。

  根据《天妃之神灵应之记》碑及有关史书的记载可明确肯定: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六年(1431年)五次驻于长乐太平港,并从闽江口五虎门直接扬帆下西洋;郑和于永乐五年(1407年)到过长乐又驻于泉州。从《郑和行香碑》及有关史书的记载和民间传说说明:郑和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到过泉州,此两年其舟师可能部分或全部从泉州后渚港扬帆下西洋。(黄荣春 文/图)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