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历史廉政人物林则徐与两道传牌一本奏折的故事

——追忆林则徐廉政修身,勤政爱民

2016-11-05 11:02:14    来源:福州晚报

历史廉政人物林则徐与两道传牌一本奏折的故事

  谈到福州历史上的廉政勤政人物,很自然让我们想起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一生以爱国主义对待国家,以重民思想对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对待社会,以廉洁自律对待自己,为后人树立一座不朽的丰碑。

  要讲他的廉政修身,勤政爱民,可以说连篇累牍,史不尽载。然而,最典型、最突出、最集中表现其光辉思想,最令人感动的无过于“两道传牌、一本奏折”。这三者,是公与私、廉与贪、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试金石,至今还不失为一面明镜。

  第一道传牌

  清道光十年(1830年)七月,林则徐出京,往湖北任布政使。从襄阳乘船赴武昌,先发一道《由襄阳赴省传牌》,全文如下:

  为传知事:照得本司自京来楚,现已行抵襄阳,由水路赴省。所雇船只,系照民价,自行给发,不许沿途支付水脚;亦无须添篙帮纤。行李仆从,俱系随身,并无前站及后路分路行走之人。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马(码)头接见,毋(勿)庸远迎。为此,牌仰沿途经过各站遵照。倘有借名影射,私索水脚站规及一切供应者,该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切切。须至传知者。

  这道传牌不上200字,但充分体现了林则徐严于律己、厉行节约,杜绝歪风邪气,反对阿谀逢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

  它昭示了几个问题:一是途中一切费用自理,不浪费公家财物,既不害民压价,也不乱付水脚,连添篙帮纤都不要;二是行李仆从随身,没有前后站,不让任何人以可乘之机,借以勒索取利;三是伙食一切自备,无须致送下程酒食;四是不迎来送往,不劳民伤财;五是发现问题严拿严办,绝不放纵。这里无论对自己、对随从、对下属的要求都讲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历史廉政人物林则徐与两道传牌一本奏折的故事

  第二道传牌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赴广州时发出《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全文如下:

  为传知事:照得本部堂奉旨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惟顶马一弁、跟丁六名、厨丁小夫共三名,俱系随身行走,并无前站后站之人。如有借名影射,立即拿究。所坐大轿一乘,自雇轿夫十二名;所带行李,自雇大车二辆、轿车一辆。其夫价、轿价均已自行发给,足以敷其食用,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迎接。至不通车路及应行水路之处,亦皆随地自雇夫船。本部堂系由外任出差,与部院大员稍异,且州县驿站之累,皆已备知,尤宜加意体恤。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须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勿)违。切切。须至传牌者。

  这一道传牌,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此行未带官员供事书吏,只有勤杂服务人员等人,更无前站后站之人,若发现假冒,立即拘捕惩办;二是为了不打扰地方,不增加百姓负担,从北京到广州,沿途所经驿站,交通工具都自行解决、自付费用,不许向各驿站索取分毫;三是对自己的伙食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所有投宿,只用家常便饭,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等高档食品,以节糜费;四是严格身边工作人员拉大旗作虎皮,收受红包、馈赠等,敢于伸手的要揭发,暗中行贿的必定查处。最后,强调“言出法随”,要求沿途州县驿站官吏严格遵守。

历史廉政人物林则徐与两道传牌一本奏折的故事

  一本单衔奏折

  林则徐为官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治水防灾、抗灾、救灾的廉勤历史。他在江苏、湖北、河南,乃至新疆,都治水救灾。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六月初八日,林则徐在苏州接任江苏巡抚,面临的就是一片灾荒。淮安府所属的桃源县夏季发生水灾。一日“晚间忽起大风,水高于岸,附近村庄庐舍淹入水中,居民迁避高阜,幸未损伤人口,而风栖露宿,贫民口食无资,实堪怜悯”;还有“被淹较重的黄河南岸吴城、陆城两乡房屋坍倒,灾民栖食两无,禀请照例给予抚恤”。

  以后,江苏的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林则徐站在抗灾、救灾的第一线,奔波劳碌,尽量减轻人民群众的困苦。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在重灾后,为了让人民休养生息,不顾个人的风险和前途,义无反顾地违反皇帝的旨意,挺身而出,单衔上疏,为民请命,求得减缓赋税,以利恢复生产。

  道光十三年(1833年)九月以后,太仓、镇洋、嘉定、宝山一带连遭风雨,终日无晴,收成无望,百姓流离失所,凄惨之状目不忍睹。林则徐忧心如焚,正准备与两江总督陶澍一起向道光帝奏报灾情,请求缓征漕赋,发放赈粮,以拯救受灾群众于倒悬之中。不料,正当此时,道光帝下谕旨说:“近来江苏等省几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年复一年,视为相沿成例?”又说:“该督抚等不肯为国任怨,不计国计多亟……只知博得声誉。”

  道光帝态度凶悍,措辞严厉,无异给林则徐当头一棒。试想古时皇权社会,朕即天下,冒犯龙颜者轻则丢官,重则杀头,谁人胆敢违逆,谁人胆敢顶撞?可是为了黎民百姓的生存,林则徐竟然牺牲个人身家性命,不顾一切,忘我牺牲,为民请命,决定避开总督陶澍,自己单衔上疏,声称:“倘有应得处分,待当独任。”

  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一月十三日,在那苦雨凄风的深夜里,林则徐“挥来忧国千行泪,绘出流民一幅图”,撰写了长达三千多字的奏折《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欠收情形片》,密报道光帝。这本奏折淋漓尽致地描绘灾区的惨状,雄辩地阐述“民为邦本”的思想。道光帝接到奏折后虽然感到不高兴,但还没有感情用事,没有滥施淫威,而是密令陶澍复查常州府普缓的情况,陶澍据实复奏,支持了林则徐。道光帝情实不快,但又怕灾民造反,无可奈何只好准奏。

  紧接着,林则徐在赈灾、救灾中,精打细算,严密手续,打击豪棍贪官,杜绝舞弊行为;并且苦口婆心地说动富人、官吏捐粮捐物。

  林则徐单衔上疏的消息在江苏产生巨大的影响。“疏稿争相传抄,远近为之纸贵。小臣闻之,皆嗟叹聚泣,庆更生。”人人赞颂“林青天”。

  这本著名的奏折是林则徐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凸显了其廉政勤政的形象的凸显。正是这样,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谪戍新疆时,所以能够喊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诗句。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他一生思想历练、业绩光辉的最集中表现。(黄启权 杨小红 文/图)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