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闽都史话

连江透堡籍画家郑思肖——忧国忧民著作甚丰

2016-11-05 11:02:14    来源:福州晚报

  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年),苏州地区大旱,史载:“吴中久旱,城居买水而食,争汲者相捽于道。”时值寒冬,苏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疏枯井,僧人达始从井底挖得一物,冲洗干净才发现是一个铁函(即铁箱),里面密封一部奇书,世称《铁函心史》或《井中心史》。《铁函心史》的出井,轰动了那时的整个中国。《铁函心史》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连江透堡籍画家郑思肖。

  忧国忧民

  郑思肖,幼名无考,唯据县内清道光年间续修的《上郑族谱》曾刊有《所南公传实补镌全文》,其中有思肖“原名少因”的记载,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字忆翁(亦称亿翁),号所南,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他自幼随侍父侧读书,家庭影响甚深,从小就懂得砥砺气节,14岁即中秀才,并开始游学四方。后又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授和靖书院山长。他“博学多技能,为文不以草”“刚介有志节”,身处乱世,以国家大事为重,以国势凌夷为忧。南宋至咸淳之际,元兵南下,国势危如累卵。咸淳五年(1269年),郑思肖忧国忧民,以太学生身份,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终因“语切直,犯新禁”被当权者摒而不纳。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投降派丧权辱国的丑行和蒙古统治者及其军队屠杀抢掠的罪行,深恶痛绝。他隐居苏州承天寺,不思茶饭,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终身未娶,置身家于不顾。他立誓不做二臣,不当元朝顺民而改名“思肖”,寓意“思赵”;改字“忆翁”,寓意不忘祖宗故国;号“所南”,亦寓意“南”乃其安身立命之所,决不北面臣事蒙古族;平时坐卧必向南,誓不与北人来往;闻北语,就掩耳急走。居室匾额题为“本穴世界”,以“本”字的“十”加在“穴”字当中,即为“大宋”二字。他著作《大无工十空经》,“空”字无“工”加“十”亦为“宋”字,即《大宋经》。爱国文人

  南宋后期,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日益深重,尤其是南宋灭亡前后,人们心中普遍地燃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火焰。此时,以爱国思想和民族正气为内容的文艺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峰。特别是在士大夫阶层中,涌现了一批威武不屈的爱国文人。他们以诗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反对外族侵略和颂扬民族气节的思想感情,至今仍为世人所敬重。郑思肖就是这样一位众望所归的画家和诗人。

  怀着报国忠贞的情怀,郑思肖在苏州隐居十年间,也开始潜心于书画创作。他在题《寒菊》中有“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诗句,正是其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

  郑思肖的绘画作品存世不多,今仅存有四件传为郑思肖的《墨兰图》卷,皆为纸本水墨。其中两幅为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及美国耶鲁大学收藏。郑思肖平生作墨兰数量甚多,大都题有隐晦曲折或者豁达明朗的诗文。现藏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的《墨兰图》,图中绘兰叶孤傲地伸叶吐蕊,画面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国土沦丧的悲愤心情,因言语难以追其极,于是通过一丛奇特的无土兰花,作了贴切表述,可谓郑思肖的艺术匠心与思想感情巧妙融合。

  此外,郑思肖还画过长丈余、高五寸的墨兰卷子,天真烂漫,超出物表,也有题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他画兰从不画泥土,根均裸露,飘在空中。寓国土沦丧,亡国之恨,蕴含思宋之情。

  著作甚丰

  郑思肖一生著作甚丰,其诗文直抒胸臆,充满爱国激情,哀叹难酬壮志,因而忧伤满怀,把自己的心志笔之于书。他先后著有《大无工十空经》《释氏施食心法》《太极祭炼》《三教记》《修真全书》《锦钱集》《缪馀集》《铁函心史》《文集》《杂文》《自叙一百二十图诗》《题画诗》等。其中《铁函心史》是宋亡前后的力作,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为能使《铁函心史》留给后人,思肖想出一个绝妙办法,用“外铁函”“函内石灰”“灰内锡匣”“匣内生漆”“书折成卷”加以牢固地保藏起来,外署“大宋铁函经”,内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于元至元二十年(1354年)四月,趁夜色沉入苏州承天寺一口古井里。直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因大旱淘井发现,历经数百年居然完好无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奇书。(苏静)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