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棹歌云岫嵩口渡

2016-12-05 10:45:22    来源:福州晚报

棹歌云岫嵩口渡

  永泰嵩口是福州西南隅水陆交通枢纽,背依福州第一高峰东湖尖,前临闽江下游最大支流大樟溪,山川壮美,云气苍茫,景色秀丽,自古商贾辐辏,人文荟萃。

  嵩口山接溪外溪漈门水连岭上岭

  嵩口山势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降落”,止于大樟溪畔,地形略尖如凤凰之喙。大樟溪由南向东环绕而过,形成硕大的河湾。嵩口后山高耸,分出两条山脉向两翼张开,上游交于福斗湾,下游截于溪口渡,如凤凰之翅,气势磅礴。河湾内村落无数,阡陌纵横,屋舍俨然。大樟溪对岸,正对湾顶,有一条河流汇入,称长庆溪。长庆溪与嵩口接壤处,河谷宽广形成一山间小平原,叫陈埔。大樟溪纳入长庆溪后,形成宽绰百余米的深潭,称楼下潭,旧有木帆船、渡船、浮桥三用道头。一个如城门样门楼将一条繁华直街与道头石阶连接起来,称“匡门兜”,以喻大樟溪如兜肚环抱,上有民国时期县长赵玉林的题字“群贤毕集”,寓意深刻。“匡门兜”门楼共三层,古称集贤坊,又称德星楼,供奉文昌并林公大使。德星楼上游有三栋相连的吊脚楼,水韵盎然;下游是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保佑水运平安。立于岸畔,远望对岸孤山,如灵龟逆水而上,上游溪中蜿蜒小洲又如长蛇顺流而下,古称“龟蛇相会”,以兆地灵人杰。旧时舟筏多停泊在楼下潭,内有众多嵩口特有的平底木帆船,每当夜幕降临,点点渔火映于溪潭之上,后来“星楼晚渡”成了嵩口八景之一。

棹歌云岫嵩口渡

  嵩口作为水陆交通要冲,设有巡检司,保护行旅安全,维护地方治安。德星楼下保留有《重整义渡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巡检王宗翰所立。碑文有“署理永福县际门分司”,际门(古称漈门)巡检司一直维持到民国元年撤销。嵩口为“山之口”,漈门乃“水之门”,历史的巧合正体现了嵩口的关隘性。据明万历《永福县志》载:“巡检司,宋建于辜岭,是名辜岭寨。元至元间,移之漈门。国朝景泰四年,巡检陈善安请移于县西之嵩口。成化八年,洪水漂流其署,乃借寓于民房。嘉靖中,民房亦毁,栖止无定。万历二十六年,巡检陈德请于知县钱正志建署。”由于古今地名变异,当年“漈门”位置,至今未有定论,民间认为在长庆溪支流下漈溪流域,通往尤溪古驿道旁,有一处叫“官田”的小村庄附近,两山相夹如门,中间溪涧奔腾而下,如“漈之门”。“官田”传为巡检司所垦。嵩口属福州府与泉州、延平、兴化府边境地带,自古商贸繁忙。据载,德化瓷器、尤溪土纸、莆仙鱼货及食盐多在此交易转运。各乡竹木、茶、酒、笋干、香菇以及李干等特产也都集中于此转运福州,所需棉布及日用品等则由福州、莆仙采购到此销售。历史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赶圩日,人们从四面八方会集而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物流与人流的频繁交往,促进了嵩口多元性文化的形成。

棹歌云岫嵩口渡

  嵩口周围山势磅礴,峡谷幽深,历史上陆路艰难,大樟溪是天然的水上运输通道。大樟溪由德化水口进入永泰,在洑口、赤水、梧埕连续三次盘曲,最后在嵩口绕个大弯,由西向东贯穿永泰全境,被誉为永泰的母亲河。明代,途经嵩口的著名文人陈荐夫有诗云:“千盘鸟道接云平,万叠惊涛下太清。向午不曾窥日影,隆冬犹自怯滩声。危峰一半天边落,短棹终朝石上行。莫是巴东三峡里,断肠亦有夜猿鸣。”在梧埕福斗湾,岸壁上有前人留下“山高水长”与“琳瑯一片石”以及署名“晦翁”的朱熹“福”字墨迹。大樟溪滩险濑急,船夫非熟谙水况、身强力壮、艺高胆大不可。

  月洲溪藏“半月居”赤水山隐“圣君模”

  嵩口周围有四条支流汇入大樟溪,即赤水溪、长庆溪、月洲溪、大喜洲。在溪口村由北汇入的称月洲溪,是闽王王审知之榷务使张睦次子张膺、三子张赓弃官归隐地。据说当年月洲溪飘出无数桃花,引导兄弟俩来到月洲这一世外桃源,因而月洲溪又称桃花溪。清代生员张瑛和大伟捐田二十五亩,在溪口设义渡,立石为凭,诗人王惟沣作《溪口渡》赞:“云尽天空涧水深,一舟长傍碧林荫。是谁摩碣夸豪举,我辈顾囊慰客心。晚市儿携鱼易米,溪居妪斩竹烹鲀。冲帆桃片随波去,疑是山中有武陵。”月洲村山峦环绕,乡人视为风水宝地,只见一条白色的石龙潜入溪中,河流在它身边画出一个巨大的“U”弯,周围堆满卵石,月夜下如玉环罗列。溪水淌过环顶(金鸡潭),在玉环侧面分出二条支流,合绕过一高出溪中的小岛洲,如同绘出一个“月”字。张氏族人将祠堂建在石龙上,人才辈出。神童张勔六岁能诵家乡形胜:“谁把玉环分两片,半浮江水半浮空。”张沃七岁游洲中蛰龙潭,出口成诗:“蛰龙潭里蛰,潭上风波急。一旦飞上天,鱼虾不能及。”其后来成为永泰第一个进士。南宋著名词人,曾为李纲幕僚的张元幹,其故居“半月居”立于宗祠旁,隐于芦花深处,面朝文笔峰(红鼻尖与石柱山双峰重叠),溪水如“之”字形绕屋而出。十四岁离开月洲,带去家乡山水的灵动,作品或豪放或婉约,如巍巍高山,荡荡流水。此外,月洲还是闽台著名道教人物张圣君的故里。

棹歌云岫嵩口渡

  赤水溪在嵩口上游,其源头来自东湖尖,山高涧深,植被茂密。在河床与山麓旁巨石累累,造型各异。其支流有黄溪与后溪。在后溪峡谷有一条瀑布,河床上凸起一天然石坝,围成深不见底的圆潭,十分神奇。在其上方的古道旁,有两块奇石,中间隔开一段距离,对应面如刀削般平整,前面一块巨石如蟒蛇头,有嘴、鼻、眼;后面一块巨石向后缩小如蟒蛇的尾梢,路中望去恰似被人斩去身段的巨蟒。传说早年有一巨蟒蛰伏圆潭附近,得日月精华化为蛇精,吞噬路人,后为张圣君所斩,蛇身被挑入溪中,故而在山道上难觅蛇身。离蟒蛇头不远另有奇石凌空伸出似马头,底部有天然石痕,如跷着二郎腿躺着入睡的人影,据说是张圣君睡相所化。山上有大片裸岩,沟槽罗列,登高观赏,蔚为壮观。据民国《永泰县志》载:“斩蛇石,南三十六都,距赤水五里许,石形如蛇,首尾毕具,截成数段,若剑断而刀解之者。未至石,为后溪乡。与黄溪水口合流处曰‘马头山’。有石室可避风雨,一睡汉倒影其上,历久弗灭,今呼‘圣君模’。相传该石以逼肖蛇形,遂受天地精气成妖异,能噬人。张圣者知之,一夕假寐室中,与道侣期,水赤则不来。至期,水果赤。盖蛇既被杀,血染涧水,遂成赤色。故至今地以赤水名。”

棹歌云岫嵩口渡

  闇亭寺涌闇潭雾化龙阁飘龙门云

  以门联“闇潭水涌天心月,转山石卷岭头云”而知名的闇亭寺,位于长庆溪支流下漈溪的上源(亦称倒流溪),是陈埔卢洋村人卢公禅寂焚修之所。闇亭寺地处尤溪通往永泰的古驿道边,周围群山夹峙,寺后为圆帽状闇山,寺前双涧汇流,寺下倒流溪环绕,河段上有深潭三个,称闇潭。当年乡民在此将竹木砍伐整理后,利用山势滑放至溪中,顺水漂流到大溪,然后结排筏运。相传,“闇潭水涌天心月”为朱熹所作,数百年后,由尤溪中仙举人张孝先巧对。原址有供路人休息的古亭,因其旁石壁有泉涌出,称“甘露西来”泉,故有“观音亭”之称。路人多在此歇脚解渴。后来,神僧卢公来此禅修。据《永泰县志》记载:“卢公卅三都人,为僧于闇亭寺,修道六载,辟谷不食。清康熙二年九月,告乡人以死期,架柴火化。”据说,其自焚时“灵光独异”,乡人大惊,遂将此亭改建成寺,称“闇亭寺”,配祀卢公神像于观音座前。岁月风霜,闇亭寺不免榱颓栋腐,瓦解墙倾,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倒堂重建。扩充旧址,扩大规模,因地就势,连成上下殿,上为观音殿,下为卢公殿,左右辅以钟鼓楼,寺前立照壁,题有“峰廽路轉”。卢公殿旁有一口井,井底岩面有足迹窟,传说是当年卢公跺脚所成,泉水清甘,四季不涸不溢,民间称“圣水”,可治虫害,可以祈雨,十分灵验,附近县乡纷纷前来取水,设坛祭祀,影响深远。闇亭寺玲珑精致,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寺庙周围山林茂密,环境清幽,景色宜人。寺中《重建闇亭寺碑》赞曰:“吾观此闇山,前则帷峰列翠,万笏齐开;后则帽岫浮青,千寻直耸。隔溪烟火数家,界分永泰。绕殿岚光一色,地属尤溪。洵一方之古迹。”

棹歌云岫嵩口渡

  嵩口山迎长庆水,长庆溪从北到南注入嵩口,河谷内阳光灿烂,生机盎然,素有永泰粮仓之称,物阜民丰。溪流两岸鹅卵石砌起高高的田塝,连成一片平畴,稻菽飘香。精美的古民居点缀其间,溪口高岭上有双重墙体古寨堡雄踞,威震四方。溯流而上,与闽清交界处,有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叫莲峰村,村口水尾山山崖交锁,溪涧狭窄,流水跌宕而下,旧有朱熹题刻“龙门”二字。村中有座木楼阁,名闻四乡,称“化龙阁”。化龙阁又称文昌阁,檐角高飞,彩绘斑斓,十分精美,五层六角,木梯相接,直入云霄。莲峰山水之妙,宋理学家黄榦有记:“山曰鼎峰,鼎峰之山折为二支,东西迭起,仰而相向,俯而相就,卒以交互而相入。梅溪之水,沿山而流,若往而复,若抵而触,若渟而蓄,莫知其所自出。”(王心韬 文/图)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