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琅岐走出的状元:翁正春

2016-12-21 15:08:06    来源:福州晚报

  翁正春是一位从琅岐岛海屿白云山朱子祠走出的明代状元。故琅岐民歌童谣有:“四打房门把话传,海屿当初出状元,状元翁正春名声炽,全籍后山好白云。”

  琅岐读书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洪塘人。洪塘翁氏与琅岐海屿翁氏同属“六桂堂”,都是闽王王审知宰相翁承赞之后裔。

  翁正春少年时,因羡慕琅岐岛山海田园风光,经常到岛上探幽览胜,也经常到海屿翁氏宗祠参观,以致认海屿翁氏为本家族亲,有来琅岐都住在海屿四房里翁对江家中。对江为人正直好客,也有文采,喜欢读书人,其年龄比正春大,按辈分,正春称对江为伯父,因此以伯侄相称,情同父子。对江也时常带正春去白云山的白云寺游览。

  当时,白云寺叫白云庵。庵堂四周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海景宜人,登山巅可观日出。庵后面建有朱子祠,为莘莘学子读书及文人墨客会文之处。翁正春对朱子祠情有独钟。于是,翁对江叫正春在朱子祠读书,并负责供给学费及生活费用。正春十分高兴,于是就在朱子祠读书,放假时就到对江家中住几天。时间久了,琅岐人都以为翁正春是海屿村人。

  不忘白云山

  关于翁正春和张经在白云庵朱子祠读书,琅岐民间有神话传说。

  相传明万历年间,翁正春与同乡张经在朱子祠读书。有一年八月中秋之夜,本地学子都回家过中秋节,山上只有翁正春、张经和他的老师。翁正春一时来酒瘾,便叫张经下山买些酒菜来与老师一同饮酒赏月。张经胆子大,一人下山,穿过茂密的松林到了半山,有小鬼挡住去路。小鬼曰:“君在山上读书,必有文采,我出对给你,能对上让你下山,对不上就休想下山。”张经答曰:“尽管说来,休要啰嗦。”小鬼道:“半夜三更半,你可对吗?”张经原来习武,略输文采,一时被小鬼难住,对不出来,只好回到山上,将小鬼“拦路出对”的事对翁正春说了。翁正春稍加思索,对张经说:“半夜三更半”应对“中秋八月中”。张经记在心上又下山。小鬼还是挡道,张经对小鬼说,“半夜三更半”对“中秋八月中”。小鬼笑道,“这是翁正春教你的,真是武元之才,经略之胆。”小鬼于是就让张经下山去了。

  后来,翁正春果然中了状元,官至礼部尚书。那张经是将才,因平倭有功,做了七省经略。两人当了大官之后,没有忘记白云山,捐赠白银数千两,重修白云庵及朱子祠。还为白云庵购买寺田,铺设上山108层石阶。山门的“白石嶙峋有仙骨,云峰耸拔无俗尘”对联乃翁正春所书。从此,白云庵香火旺盛,朱子祠书声琅琅,学子满堂。

  翁正春在朱子祠日夜苦读,几年时间,学习大有长进。万历七年(1579年),他中了举人,任延平府教授,转龙溪教谕,但还念念不忘白云庵。有一次,他回琅岐海屿探亲,同伯父翁对江及弟侄数人登白云山,入白云庵拜访住持静岩上人,通宵达旦与其饮茶朗歌。清晨又登上山巅观海上日出,乐山海之乐,随后挥毫写了《白云庵记》,曰“七典故以山胜,然远近者隔省,今迩者混市嚣,胜与地难乎其两哉,两立者其帷白云之庵号。余唯嗜游方其上,春官所在有奇,既骤驻与繁缆,陟步千仞,盼乡云引首而南,长啸乃还,所称蓬莱泰岱,倘然庶几遇之而逸兴仙仙如也。”又云:“余喟然曰兹山也,胜可步武夷,然而迩省会;丽可当三山,然而僻市嚣,地与山其造设也奇矣。”后来,《白云庵记》还载入《海屿翁氏族谱》,并抄录贴在白云寺墙上。

  情系琅岐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状元及第,授翰林编撰,升顺天府乡试主考官,进庶子,擢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升礼部左侍郎,主持部事。充日讲官,上“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下,重贤才,慎财用,惜民命,重边防”八箴。万历帝不予采纳。又上疏议科场舞弊,反被劾徇私。正春奏请辞职,不许。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改吏部左侍郎,詹事府日讲官。

  当时,翁正春与琅岐下岐董廷钦同朝为官。董廷钦离京出任广东钦州府同知时,翁正春在京西十里长亭送别,并赋诗一首《送董廷钦离京赴任》,诗曰:“蓟北秋风五马驰,量移应识主恩私。望中云影连三楚,梦里猿声隔九嶷。冠盖逢迎多靺鞨,笙匏歌舞半兜离。知君有策如繁露,岂滞江都似汉时。”

  翁正春与董廷钦同乡于举,称兄道弟。董廷钦其后任韶州司马,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在两广安民镇边很有政声。万历壬寅年(1602年)曾回乡探亲,主修董氏族谱。翁正春特地从京城回来,为《琅琦董氏族谱》作序。

  回归故里

  天启元年(1621年),翁正春官升礼部尚书。此时,翁对江七十四大寿,海屿族兄弟侄为对江做寿诞。翁正春闻讯,特意从京都寄回《祝伯父对江公寿文》,还寄回一幅自画像送给翁对江,至今翁正春自画像还存于海屿四房里,其寿文也载入《海屿翁氏族谱》。晚年,翁正春经常与宰相叶向高、工部侍郎董应举、户部郎中江文沛一起游白云山,观海观日,对白云山情有独钟。

  天启四年(1624年),右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翁正春亦上疏揭发,被诘责,遭奸臣魏忠贤报复,正春再次疏请辞官回乡,获准,加太子少保,赐传车回里。天启六年(1626年),翁正春病卒,享寿七十二岁,著有《青阳集》《南宫奏疏》等传世。

  翁正春长期在琅岐岛读书、生活,在岛上留下不少名篇佳句。琅岐白云寺、天竺寺、泰山庙、董氏宗祠、江氏宗祠、翁氏宗祠、朱子祠等都留下他的足迹。白云山朱子祠是翁正春读书之处,可惜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块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朱子祠的残碑。由于翁正春长期居住在海屿四房里,为纪念他,故“四房里”后改为“状元里”。

  海屿村是翁正春的第二故乡,琅岐人都公认翁正春是海屿村人,故才有本文开头的那首民谣。(杨东汉)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