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一元复始话春节

2017-02-03 15:05:48    来源:福州晚报

一元复始话春节

  岁月不居,人情易老。江山依旧,风俗长存。王安石一首《元日》诗,流传千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试看诗中所记:风日依旧,爆竹、米酒、桃符宛然在。这几样春节应景成俗的物件,乃是中国千古不易的节礼标志。所不同的是,如今的春节,当年谓之“元日”。

  其实,春节的名目古代更有多种称呼,又曰元旦、岁旦、元辰、新正、正日、新元,以及岁朝、岁首等等。元者,首也,始也。古人因正月初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而称“三朝”。究其原因,皆因农历新年自正月初一日始,为新岁之首日,亦即春节之始,故而特别注重,演绎为系列的喜庆与祝贺活动,并且形成连绵多日的贺岁仪典。今古异趣,自从采用公元纪年后,便将每年阳历之1月1日专称“元旦”;而春节肇始之正月初一,则仍保留多种别称或雅称。

  度岁

  我国的春节度岁活动,各地过法不一,有三日、四日、五日至十五日甚或更长的,各随其俗而定。正月初一旧称履端,即“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即初步一岁之始,开启年历之首,故又称开正、开春、开年,皆三朝告始之义。其中“正”应读平声的“zhēng”,原为避秦始皇嬴政名讳之故。

  开正之日,各地均“爆竹喧腾”,一早开门迎喜纳福。继而举行各种祈年活动:陈酒果、焚楮币、拜神祇、祈灵贶。祈年程式皆为祭祀天地、神明与祖先,十分庄重肃穆,其旨在“慎终追远”,以使民德归厚。这是农耕经济基础上宗族社会的基本伦理观念。

  拜年

  继而是拜年活动,先是家庭内拜谒家长,嗣而出谒亲族邻里,贺岁者成群,使“静巷幽坊,动成闹市”。宋梁克家《三山志》载,“闽俗诸节,最重元日”,家庭序拜,出门更相庆贺,见面则举手相祝,俗称走春、探春,此风至今犹存。正月初二拜年,又是出嫁女子的归宁日,回门慰问双亲,与兄弟姐妹团聚叙旧,表达亲情。古有上门拜年的,有投刺(如贺卡)拜年的。节假期间,“市不列肆”,游戏行乐,至于开假。

  古代,福州人在岁朝之始,初一于家内祭祀先祖,或在宗祠祭祖,旨在敦宗睦族,激励后人。嗣后于正月初二日、正月初三日出门上坟扫墓,烧香、上供、叩头礼拜,以示尊祖敬宗,不忘所自。如《三山志》载,“华门大姓,率携家拜扫”“五日内外谒先墓,谓之拜冢年”,用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亦是传承孝道之举。

  旧时福州疍民在正月初二后数日上岸,向人家拜年讨 齐,唱曲贺岁,以喜庆吉语赢得市民馈赠。正月初四日为接神日,福州地区焚香迎接天神,上供而接灶神入户,商家店铺则接财神,乡间农民开始农事。正月初九日为“天公节”(“天公诞”),即玉皇大帝生日,是日人家要祭祀,在户外膜拜苍天,祈求天公赐福。这也是古人敬畏天命的表现。

  《三山志》又载:“每岁节既五日,各遣子弟入学。”于正月初五开假之后,即安排儿童入乡里的“书社”读书。家长们在年前即已物色好教书先生,此时要“备礼延致”,子弟们争先恐后地迎谒再拜。名师授课,就学者多则几百人,少亦数十人,个别年大至四五十岁的生徒,也“不以老为耻”。难怪宋代学者龙昌期、太守程师孟有《咏福州》诗赞曰,“是处人家爱读书”“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当时事师之礼甚隆,而教人之情亦殷。子弟奋发努力,有心向学,认为纵然“不为世用,亦有成德”,表明教育有培养成人道德之功。这正所谓“岂为功名始读书”。福州人以“入学”为岁首之大事,可见其重学传统。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