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罗源“三黄世家”与朱熹

2017-02-27 16:24:11    来源:福州晚报

罗源“三黄世家”与朱熹

  “三黄世家”是南宋时期罗源人对“宅里埕”黄姓的敬称。其始祖古田人黄执躬,民间称为黄龙的人,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迁罗源城南菜园剪茅为庐而居。他有三个儿子:槐、枟、棆,先后登第为官,时人称为“三黄”。其中,以三子最为有名。

  黄棆,字公择,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后,官浙江海盐知县、广东东路运转官、特授朝议大夫,封罗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宋朝四品以上官员的章服佩带物),敕巡广南东路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兼提举本路盐使,卒后赠少师。他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被授左正言时,上疏劝皇帝节俭,深受光宗帝赞赏,“上喜曰‘卿甚纳忠’”。这篇奏疏也得到了时任漳州知州朱熹的认同。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时朱晦庵(朱熹别号)守漳南,见棆奏,嘉叹久之,即命大书于揭客次,以示僚属。”从此,朱熹对黄棆有了深刻的印象,为日后的交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尤溪,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自号“晦翁”,庆元学禁中又号“遁翁”,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与黄棆的友善也就是从庆元学禁中得到加深。

  庆元三年(1197年),年已六十八岁的朱熹因学禁,约于三月下旬应弟子林用中、余偶等人力请,前往古田杉洋,进行第一次闽东远游。朱熹这次出游线路大约是由考亭到古田,走宁德,入长溪,游太姥,回程则过罗源,稍作逗留后,由连江下福州、长乐、福清,北上闽侯、闽清,返回建阳,一路讲学授徒,游山访友,题匾书联,在闽东再播道学之种。

  民国时期的《连江县志》载,朱熹“于庆元间遭伪学之禁,遁迹三山,转长乐。与其徒刘砥、刘砺抵连(江),寓宝林寺”。 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棆与朱紫阳(朱熹的别号)友善,尝作共坐小影图。往来翰墨,‘前志’(指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之前的县志)称犹有存者,家庙有文公(朱熹谥号)‘三黄世家’书额。”从以上记载中可以推测出,朱熹是在庆元三年(1197年)五六月间寓连江宝林寺,由于宝林寺离罗源不足二十里路,他应时年七十二岁的黄棆之邀来到罗源,作短时间之旅并讲学,同时受黄棆委托为《三黄世家宗传》家谱作序,题祠堂匾额;事后请丹青手(画家)画共坐小影,以作留念。据1985年罗源县佛教协会编写的《莲花古迹》记载,朱熹当时就住在罗源南郊莲花山麓圣水寺东侧的文公书院里。其实,在朱熹住之前,文公书院应称“连茹斋”,是黄氏的家塾,由黄执躬于绍兴年间创办的,供黄家子弟读书。该地清净幽雅,可静心养气,朱熹空闲的时候或往圣水寺周边散步,或与僧人谈谈话。当时朱熹为寺院题联:“寻僧但觉云生脚,听法居然石点头。”这应是他当时心境愉悦的诠释。如今,该联还挂在圣水寺的山门上,给这座古刹增添了光彩。

  黄家的后人非常珍惜黄棆与朱熹的这段情谊,据元朝永福(今永泰)吴海在《闻过斋集》里《跋罗源黄氏所藏朱文公手帖》一文中记载:“文公先生,道德事功被世,其寸纸片墨流落人间,自当为世所宝,况平生游往复书札,其子孙宝之宜如何也?此卷前四幅,文公与黄运使书,后两幅,右曹与左藏书。五世孙晔出以相示,捧玩之余敬识于左。夫君子之于前哲,观其迹则思其人,慕其人则企其行,非徒宝之而已。”收藏朱熹手迹达五世之久;同时,将“连茹斋”更名为“文公书院”,以示纪念朱熹。只是到了清道光年间,才将书院施舍给圣水寺,改为客堂和禅房。邑人薛锡熊为圣水寺取八景时更名为“书室清幽”。客堂和禅房至今还在使用。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三黄世家宗传》连同朱熹撰写的序,元末焚于战火;更令人扼腕痛心的是朱熹亲手为黄家祠堂题写“三黄世家”的匾额不是毁于历次兵燹,而是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文革”浩劫,后只留下史籍记载。(谢飞峰 文/图)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