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正谊书院:推动晚清文学发展

探访培养了陈宝琛、林纾等特出人才

2017-05-03 15:38:48    来源:福州晚报

正谊书院:推动晚清文学发展

旧时的正谊书院(资料图)

  位于鼓楼区东街口的正谊书院,系清末福州“四大书院”之一,于2015年初重装后对外开放,为丰富市民日常文化生活又提供一个好去处。

  重装后的正谊书院大约300平方米,书院门额上“正谊书院”四字的石匾和部分柱子等为原书院的旧物。

  院名由来

  正谊书院的前身“正谊书局”,址设福州城内新美里(今城内黄巷)。这所书局是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创立。书局以校、刊理学总集为主要任务,挑选举人和五贡(拔贡、优贡、副贡、恩贡、岁贡)百人入局工作,月发津贴银五两,中间寄托“养士”“劝学”之意旨,共计刻成书籍五百二十五卷,定名为《正谊堂全书》。

  后来,地方绅士杨庆琛、沈葆桢联函镇闽将军英桂,请求改书局为书院,专教十郡的举人、贡生。时兼署总督的英桂接受他们的建议,决定购买骆舍铺(东街省立图书馆旧址)民房改建书院,到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书院建成。取汉儒董仲舒语“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语,又因书院由正谊书局演化而成,所以定院名为“正谊书院”。书院经费除以正谊书局原有经费为基础外,另

  拨一笔官帑补充。

  建筑风格

  正谊书院建筑朴素大方,与鳌峰、凤池两个书院的构造风格不同。书院大门上有一块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为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所书。

  书院有大讲堂,而无学舍,后进五间排全座为山长住宅、右边有大客厅一座,中悬首任山长林鸿年所撰并书的对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筮云雷”。典故以《易经》之“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谓有才以经世。

  书院教学

  书院每年二月上旬开始招考,投考资格以举人和五贡为限,不收卷资,不许冒名顶替,每年报考四五百人。每年二月十五日以前,由总督、巡抚亲临书院(初在贡院,今鼓楼前)主持开考。经评定甲乙等后,录取内课(超等)15名,每名给膏火银四两;外课(特等)85名,每名给膏火银三两;附课(一等)100名,不给膏火(原定内外课名额统共只有100名)。书院规定每年从考试录取后开课,十二月初二散学。散学时,总督、巡抚亲临参加散学仪式,学员要穿冠服随班行礼。

  书院规定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师课,十六日为官课。师课由山长主持,课题以制艺和试帖诗为主。

  首任山长

  正谊书院首任山长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状元林鸿年,曾任云南巡抚。太平军初起时,袭云南边境,鸿年初次闻警,便弃城而逃,所以被劾去官。回籍后,充正谊书院山长。

  虽然他常以“状元”二字梗于胸中,睤睨一切,但在书院主讲十九年,还是造就了很多人才。士子中如叶大焯、陈宝琛、林纾、陈衍、吴增祺等皆是当时特出人才。所以正谊书院对晚清文学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