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长乐地名谈略

2017-07-18 16:10:37    来源:福州晚报

  长乐市

  长乐位于福州市东部沿海、闽江口的南岸。明正德《福州府志》载:“东滨大海,西衔瀛洲,首石峙其北,长江泾其南。前揖平原,后负崇冈。沧海环其左,双江拱其右。而首石一山,高出霄汉,登高望远,足为胜观。虽东南之边疆,实闽邦之名邑。”《八闽通志》载:“《三山续志》作‘出首石山’,在一都。山之巅有石岿然,高二是余丈,广数十步,中有泉穴,四面窥之皆见水,故又云‘四水石山’。山有时而鸣,古谶云:‘首石山鸣出大魁’。”

  《八闽通志》还说:“(长乐)本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623年),都督王义童析置新宁县。”《书经》说:“宅新邑,宁厥止”。“新宁”,取其义也。明谢肇淛有《夜渡马江》诗:“新宁过不远,大江若天划。盈盈百余里,待潮复待汐。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石马不可见,浪花三千尺。时闻欵乃歌,中流汎空碧。晨鸡喔喔鸣,依稀辨城陌。风波愁人心,安能久为客。”新宁县治初在“敦素里之平川”,因多植有槐树,今称“古槐”。同年,因“居者安之”,改为长乐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析南八乡另置“万安县”。上元元年(760年),防御使董瑜以其地卑潦,移于吴航头。于是,古槐因为古县治,俗称为“古县”。元和三年(808年),划入福唐县,五年,复置。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改为侯官县,以闽县为“长乐县”。清泰二年(935年)复旧。晋天福间(936-943),又改闽县为长乐县,而以原长乐县为“安昌县”。明年又复旧。宋之后皆称之为“长乐县”。1994年改为“长乐市”,为县级市建制。又因是三国时吴孙权造船的地方,故别名“吴航”或“吴航头”。

  明高棅《赋得吴航渡送赵少府》诗曰:“吴航渡,河上萧萧多古树。树根积石长青苔,应比昔人系舟处。寂寞寒潮自往返,关河北望空运山。天浮百粤荣光歇,海街三吴霸气寒。吴王乘阙几千载,舸舰何年到闽海。危樯峻橹逐飘风,今日吴航名尚在。江上年年春草新,城头车马往来频。野鸟不知惊候吏,垂杨空自送行人。”明天启时,县城扩建,有刘沂春的《长乐县扩城记》曰:“长乐于闽称外邑首,枕山襟海,流峙盘环,俗朴风淳,即通数世者鲜厚藏。初未营城,嘉靖壬子,岛夷匪茹类犯吴越间。时当道念殷保障,亟议设险。吾邑侯詹公,毅然承之。画图报可,时公帑充溢,工资有措,逾年而工成。”这是第一次的建城。第二次则是天启时的扩城,“役始于辛巳(1641年)七月之杪,九月工峻。”仅两个多月时间,即华丽而堂皇。

  目前,长乐市辖有:吴航街道、营前街道、首占镇、玉田镇、古槐镇、江田镇、漳港街道、湖南镇、金峰镇、文岭镇、梅花镇、文武砂镇、松下镇、罗联乡、猴屿乡、航城街道、鹤上镇、潭头镇。

  营前

  营前街道位于长乐市西部、闽江南岸。《榕城考古略》按:“浮峰山地即今营前。”浮峰山在光俗里,明时曾为戚继光抗倭的大本营,因称“营前”,亦称“瀛前”或“瀛洲”。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营前县丞厅”,民国时称“营前县佐”,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营前模范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撤销“模范村”,改为“闽侯县第十三区”。9月,改隶长乐县,为“长乐县第七区”。

  《榕城考古略》说:“(浮峰山)俗传潮盈则山浮,故名。明状元陈谨居之。”明王恭有《浮峰歌》曰:“海门迢递江水东,江心绝巘青芙蓉。横空积霭几千丈,绿萝嫋嫋花蒙蒙。深沉玉镜浮仙岛,黛色苍苍不堪扫。芳草矶头望欲深,夕阳渡口看还好。翠壁红泉高天际,闲云古木相连延。岚风暴雨猿声里,僧舍人家鸟道边。仙舟江上何潇洒,此地那能驻君马?思尔青云得志时,莫忘幽期绿萝下。”

  2011年,营前辖有:营前、海星、湖里、长安、长限、岐头、洞头、马头、后岐、下洋、东屿、黄石等村。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