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剧传承400多年融合多个剧种流派 将有首套教材

2017-08-06 15:27:12来源:福州新闻网

闽剧传承400多年融合多个剧种流派 将有首套教材

  现代闽剧《别妻书》舞台照。

  福州新闻网8月6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万小英 马丽清/文 张旭阳/摄)闽剧俗称福州戏,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地区。2006年5月,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州市非遗项目中,福州评话、福州们伬艺、林浦安南伬、茶亭十番等,都与闽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年5月,时隔24年后,福州闽剧演员以《兰花赋》再获梅花奖。6月和7月,记者一行“探秘”闽剧艺术,先后走访了闽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培新、陈乃春、陈新国、林瑛,听他们畅谈闽剧的“前世今生”,以及他们的艺术人生。

  海纳百川 融合多流派

  闽剧有400多年历史,但真正形成独立完整的剧种,却是在20世纪初叶。它是在不同流派的福州戏剧大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了诸多外来剧种的养分形成的。闽剧有很强的兼容性,又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据介绍,明末,江西弋阳腔传入福州,与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以及以江湖调和飏歌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平讲”即用方言演唱)。后来,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唠唠”意即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民国年间,郑振铎将《紫玉钗》《墦间祭》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以“闽剧”取代“闽班”之称。从此“闽剧”成为福州地方戏的统一名称。

  早期的闽剧,角色分行比较简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乃春是闽剧第一个梅花奖获得者。他介绍,闽剧的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民国年间,武生陈春轩吸收京剧武打技艺,创造一套独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锤》被拍成无声电影,把闽剧首次搬上了大银幕。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