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十一

“山河强音”王华元:让“花儿”更红,“榕树”更绿

2016-07-15 17:45:28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离开北京:随遇而安凭借一身胆量走遍河套平原

王华元作品《黄澄澄的土啊,金灿灿的水》

  “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银川。”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王老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自己23岁那年。

  1968年,当他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他进入部队的军宣队工作。23岁的王华元,被分配到祖国的西部边陲——宁夏银川。

  王华元坦言,出发前他在一个地理书看到说:宁夏是塞上江南,河套地区是富饶之地,良田万倾、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到了银川,现实的艰苦让从首都来的他,长了见识。“到了银川,心里冰凉啊,房子都是土胚房。” 王老描述到,“当时宁夏全省400万人,银川才40万。可以说是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

  但是身性乐观的王华元,没有被这一切吓倒。他被分配到了宁夏秦腔剧团,一干就是四年。期间他主要搞地方戏剧移植样板戏工作。这个工作在别人看来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在王华元看来,这是自己熟悉、了解西北民族音乐的难得机会。

  “现在回想也不错,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嘛,秦腔有600多年历史,许多西北音乐的元素和西北的历史都在秦腔里。这四年我收益太大,通过行走采风把西北元素吃透了,渗透在骨头里。”王老笑到。通过努力,在有了基础后,他对古老的秦腔音乐举行突破性的创新,如推出了一批新的秦腔唱段等。

  他热爱西北这块土地,更热爱让这里更多的人们和流传于她们之中的音乐。他还对流传在西北各地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形式“花儿”进行了广泛的整理和收集。

  “西北人民的音乐脱胎于他们的生活,越是贫穷,生命就越有韧劲,音乐就越充满激情和力量。”正是这种生命的生生不息,感染和影响了王华元,让他在人生最困难迷茫时期,找到了航标。

  扎根宁夏:把西北民歌“花儿”唱给全国人民听

  “我很感恩宁夏,让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用的音乐人。”采访中,“感恩”这个词从王华元嘴里不止一次涌出。他知恩图报的真性情也表露无遗。

  他说,宁夏工作对他人生帮助很大,给他提供了无数的工作跟机会,让他不断实践。从管弦乐队、电声乐队到民族乐器乐队,王华元通过学会几乎什么音乐谱子都会写。会作曲、会指挥、会组织艺术生产…在宁夏工作的29年,他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本领。

  得益于在秦腔剧团的四年磨练,他的命运在来到宁夏歌舞团后迎来了巨大的转折。

  1979年,他创作了大型花儿歌舞剧《曼苏尔》。该节目参加1980年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汇演一炮打红,获得少数民族优秀剧目奖。提起这台节目,王老无比自豪:“当年几十台汇演节目,最后留在北京的只有四台,我们就是其中之一。”很快,《曼苏尔》获得了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反响:获得商业巡演100多场,票卖到了成都、乌鲁木齐、兰州、西安等地。

  究竟这部歌舞剧《曼苏尔》有何过人之处?据王华元介绍,那个时代衣服基本只有一种颜色,但是《曼苏尔》的演员穿着花花绿绿,震撼观感;这部戏讲述回族少年和汉族东海龙王三公主的爱情故事,主旋律,又是爱情题材,分外吸引人;道白诗歌化,演出形式又唱又跳。“但是最功不可没的应该还是花儿这一民歌音乐形式为主体,民族的永远是最震撼人心的。”

  这首“花儿”奠定了王华元在宁夏音乐界的位置。1983年他被评为银川最优秀的大学生,也被提为业务副团长。不久就被提为正团长,被宁夏音协选为第一副主席。

  在他两届任期内,宁夏歌舞图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他介绍,西北五省两年举办一届西北音乐周,1984年他上任团长后,正好迎来在银川举办。为此他组织了两场音乐会:一场是声乐音乐会,一场是演奏作品全是歌舞团成员创作的交响乐音乐会。正是这两场音乐会,让宁夏音乐团体在西北音乐周大放光彩。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