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十九

一口盛满民味的“老井” 方炳桂:大俗,大雅也

2016-12-14 08:50:11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陈洪亮 王礼林 邱陵

  【人物名片】

  方炳桂(1930年8月18日-2016年12月7日),他出生福州仓山建新镇楼下村,中共党员。1938年2月至1951年7月,分别在福州市洪山小学、义洲小学、福州市开智中学、林森县(现闽侯县)中学、福建省商业职业学校等读书。1951年8月至1973年3月在福州市总工会工作从事职工教育(其中,下放松溪县3年)。1973年4月至1991年11月,在福州市蔬菜公司工作。1991年12月退休。

  他是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福州市文明建设顾问、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曲协会员、福建省民文协、曲协会员、福海文教基金会会长、福州市民俗研究所顾问、福州市人大侨台委委员、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福州聚春园集团民俗顾问、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左海乡音”主持人、福州电视台“榕城风”《方老讲古》主讲。先后荣获福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福建省优秀职工教育工作者、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福州市首届道德模范、2010年度感动福州"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长期无私捐资助学,在台湾民间人士的支持下,创办成立了福建福海文教基金会,担任会长;多年来资助贫困学生2500多人,捐建希望小学4所;在市委文明办的支持下,2004年起,倡导开办光饼节、“拗九”孝顺节、邻里节和闽都乡学讲习所。

  【代表作品】

  他编写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进京到中南海参加汇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而且多次地捧回全国职工文艺汇演获奖证书或奖状。他坚持50余年笔耕不辍,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榕树下》、《福州风情录》、《光耀闽疆》、《乌龙江传奇》、《百年聚春园》、《福州乡土文化汇编》、《福州熟语》、《福州老行当》、《福州熟语》、《福州老街》、《福州风土诗》等十余部,共二百余万字。其中,《福州风土诗》获福建省首届民间文学“山茶花”奖。

一口盛满民味的“老井” 方炳桂:大俗,大雅也

  资料图:方炳桂介绍福州拗九节的来历和故事。(福州新闻网记者 王礼林 摄)


  福州新闻网记者 陈洪亮 王礼林 邱陵

  2016年12月7日,在历史文化名城座谈会上,仍在勉励建言献策的方炳桂倒在椅子上,再也没有起来。

  他倒在了毕于一生致力的乡土文化传承事业的途中。那一天,福州人心中“都下了一场雪”,惊闻噩耗的媒体人和文化人在同一时间发文忆及与他的点滴片段。这更像是一场旷久而持续的集体怀念——不同阶层的人不约而同地对一位温和的长者和老朋友,自发地进行了一场集体式的告别。

  相对于冷清的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界而言,他的去世意外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思考。

  而这只因这位普通的老人用尽一生在干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原福州市社科联主席林山深情地说,他致力于福州乡土文化传承,将打小亲闻、亲见、亲历的乡土事情,记载下来结集成册,组织编纂福州民俗系列读本;他像是福州民间文化活地图,地名、路名掌故娓娓道来,福寿节庆风俗如数家珍,方言俚语说法由来精彩纷呈;他如邻家老爷爷般慈祥仁爱,呼吁行善不论大事小情,倡邻里节创孝敬节……

  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却在城市化冲击和湮没乡土文化最快速最决绝的二十年时间里,及时又弥足珍贵地留住了福州的“城市记忆”和“民间活态”流转。如方炳桂在接受福州新闻网采访时所言,“我是一口井,现在你们有了自来水,我这口井搁置了。但到停电停水的时候,你就想起井了。那时我一定出来讲给你们听、打水给你们看。”

  他毕生浸润于史志之外的更加琐碎无边的乡俗俚语,却把大俗之道化为大雅之境。因为他的存在,让福州这座千年文化名城更加流光溢彩。

  这口盛满民味的“老井”终是停水了。业界哀叹“福州民俗界的巨大损失”。在方炳桂追悼会灵堂上的挽联——“于攀讲处堪称师表,在好人中亦是楷模”,这是人们对方炳桂一生所为最质朴的情感表达。

  本网早前报道

  【讲述福州】方炳桂:为生我养我的福州做些事情

  方炳桂:让“新福州人”爱上拗九粥 发扬闽都文化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