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三十二

郭懋介:“大器晚成”寿山石雕泰斗,矢志追求真善美

2017-03-20 17:30:32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点石成金”郭懋介:“大器晚成”寿山石雕泰斗,矢志追求真善美

郭懋介作品《独钓寒江雪》

  苦乐年代,冷暖自知

  上世纪30年代,八岁的郭懋介进私塾,看书习字,吟诗作画,接受较为严格的旧式启蒙教育。从那时起,“清白传家”成了郭懋介伴以终生的座右铭,也成了家族里每个成员恪守的一条家训。

  总角之年,因家境清贫,收入微薄,郭懋介只好辍学。好在,鼓山后屿是寿山石雕艺术家辈出之地,同乡的林友竹是东门派杰出传人,郭懋介成了他的入门弟子,在他的作坊里学艺三年零六个月。

  一次,林友竹要求他仿照一尊黄杨木雕加工一件关公像,他发现木雕上的武将盔甲雕刻的是金钱甲,而师父林友竹平时雕刻的是鲤鱼甲,但金钱甲比鲤鱼甲难度更大,外圆内方的“钱”,上下左右是互相勾联的。

  这时郭懋介问自己:木雕能刻成,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就自己琢磨出了金钱甲的雕刻方法,刻成后让林友竹大吃一惊,从此更是对其疼爱有加。就这样,凭借着出众的天分、悟性和勤奋,再加上林友竹的刻意传授,郭懋介很快就从师兄弟中脱颖而出,三年学徒期满时不仅已基本掌握了全套的寿山石雕刻技法,而且自己还琢磨出了好些雕刻心得。

  好景不长。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福州第一次沦陷。日本侵略军强征苦力,郭懋介也未能幸免,受迫修建公路,生活苦不堪言。

  1943年,郭懋介随林友竹一同被聘为“秀工”,后又单独被“慎昌仁”古玩店聘为店员,在经营古玩字画中,将玉石钟鼎和古籍字画等鉴定经验了然于胸。

  不久后,福州遭遇第二次沦陷,致使古董店关闭。郭懋介收拾好行囊,夹杂在难民的队伍中,逃难南平。私塾的书法功底,让他很快在南平的“点石斋”刻印店找到了维持生计的工作——篆刻。

  那个时期,天资聪慧的他成了金石书法家高拜石的学生。又与沈觐寿、郑乃珖、潘主兰等人交往甚密,让他在篆刻、书法和丹青等领域收获颇多。

“点石成金”郭懋介:“大器晚成”寿山石雕泰斗,矢志追求真善美

石卿工作照

  抗战胜利后,“点石斋”刻印店迁回福州。因时局未稳,郭懋介一度失业在家。直到1950年,“点石斋”在漳州设立了分店,他才被邀回就业。为了养家糊口,他在漳州一呆就是七年。这期间,店主过世,其家人将该店转让,并由郭懋介维持,发展直到手工业合作化,成立了漳州市刻印社。1957年,他成为刻印社副主任。

  1958年,福州工艺石雕厂成立。当行业吹响归队的号角之时,郭懋介立即响应,工作关系也转到厂里,任车间主任。接下来的数年,他从“优秀党员”到“先进工作者”再到“六好干部”,用他的话来说,是个干部就要处处模范带头。日子一长,人们只关注于他在单位里的行政业绩,似乎慢慢淡忘了他的本事——雕刻。

  1979年,担任福州工艺美术局生产科副科长的他,决定提前退休。一退一进,还在农村当知青的儿子郭卓怀,也因当年的补员名额,进了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

  56岁告别行政生涯,郭懋介不由舒了一口气:终于不必只在工作之余怀想年青时的梦想了。对石头深深的牵挂和怀念让他重新拾起刻刀,在安闲静谧的时光里创作。

  此时,同小自己一二十岁,甚至是三四十岁的雕刻艺人相比,郭懋介可谓藉藉无名,不仅没有得过什么艺术奖项,头上更无“大师”“专家”之类的光环。但是,由于长年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学习和实践,特别是与古董字画打交道的经历,对郭懋介的石雕技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薄意雕刻不仅古意十足,更是隐有书、画、篆之意境,很快声名鹊起,独树标杆。

  生活中,郭懋介对物质没有过多的要求,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四季如春。夏季,大开窗门,不见他用空调,吹吹风扇或是摇摇羽扇,便可其乐无穷地雕上一天。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