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六十九

“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2017-08-04 16:40:53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老骥”陈章武:踏遍青山人未老

陈老喜欢马,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骥斋”。

  童年贫苦渔村生活让其首开“文眼” 16本苏联小说助其立下“作家志”

  陈章武是海的儿子。要了解其生命的韧劲和文学的追求,就要走进他的成长史。他和文学结缘的故事,在其讲述下,娓娓道来。

  1942年,陈章武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在他懂事时,父母来到福清双屿小学任教。双屿是个小渔村也是侨乡,多数人下南洋谋生。村民大多不识字,好不容易请来先生,除了教书还得代写书信。彼时父亲常代村中留守妇女向海外亲人写信。“她们常常边讲边哭,好像面对的是自家的丈夫。等她们哭完了,父亲就开始边研磨边打腹稿。词语要达意,要恳切,还不能太沉重。”陈老回忆到。

  父亲信写好,满意而去的村妇便会煮一碗满是鲜虾、海蛎的面报答,而母亲又常会把这些海味塞进小章武嘴里。那美味的海鲜面与底层人民艰苦的生活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他脑海里。他也第一次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上了小学,他的文学眼界便渐渐打开。小学里有两份印尼华侨寄来的华文报纸——《新报》《生活报》,他最爱看的是两报上的文学副刊。到了高小,陈章武这只在海边卷裤腿摸鱼抓蟹的“丑小鸭”,首次有了很清晰的“天鹅梦”:当一名作家。

  “忽有一天,庙里清风扑面,四壁生辉,一位刚从志愿军复员返乡的王老师,带来了16部苏联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忆起那一幕,陈老兴奋的像个孩子。

  其中有两本他最难忘: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传记《奥斯特洛夫斯基》。两本书一对照,陈章武惊喜地发现:世上有种职业叫作家!作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滋有味地写出来便是小说。

  “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陈老现场脱口而出背出了这段话。从那以后他立志,要像书中主人公保尔.柯擦金那样生活,要成为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的作家。他也由此开始迈出第一步,写日记。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