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七十三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心系闽剧一生情,留得芳名共到今

2017-08-18 14:59:37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郑旭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心系闽剧一生情,留得芳名共到今

郑奕奏表演剧照

  授徒传艺五十载,甘为闽剧新一代做“人梯”

  演到38岁,他累坏了嗓子,离开了心爱的舞台,从此开始授徒传艺的清苦生活。比如,在古田,原来只有3个业余闽剧团,他被请去教戏,有更多的群众慕名而来,两年中就发展成了28个业余剧团,满足了当地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

  对于演戏,郑奕奏有自己的见解。在郑奕奏的眼中,一个好演员就要能以优美的外形把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示出来,既要“传形”又要“传神”。要做到这两点,苦练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他常常不忘教导他的学生:“一个演员的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基本的功夫,包括表演和唱腔的一切基础。”

  多年来,他不曾忘记,对他严格要求的老师。回味起当初的学艺生涯,郑奕奏说道:“今天我不主张老师打学徒,但我认为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应当非常严格。”他总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青年演员,应该苦学,以求达到自己的艺术基础。他提到过他当初学戏,即使后来因为演出《新茶花》出名了,老师还要骂他:“不要以为你红了,你还不够格,再学十年也不行!”

  1953年,省里把他从古田调回福州,请他出任省实验闽剧团的艺委会主任。1958年,他被安排到福建省文化局,担任戏曲艺术研究室主任,继续培养青年演员。当年,在全省戏曲会演时,中国剧协福建分会成立,他又担任主席一职,从更高的平台上发现苗子,栽培好演员。

  1959年3月,郑奕奏应印尼万隆的福清玉龙公社的邀请,带着家乡人民的情谊,远赴印尼为侨胞教戏。半年内,郑奕奏传授了《梅玉配》《紫玉钗》《追鱼》《陈若霖斩皇子》。先后与观众见面、表演十几场,大受欢迎。

  离开万隆时,几百位各界朋友前往码头送行,几个学员抱着师父泣不成声。中途,船停在新加坡卸货。旅居在新加坡的原闽班“上天仙”几十位老艺人傅亿浓、庄鸿声等人赶到船上。郑奕奏在会客厅会见老友,共叙离情,真乃“他乡遇故知”。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心系闽剧一生情,留得芳名共到今

郑奕奏在做表演前的准备

  对于郑奕奏来说,表演艺术最中心的一点就是“内外结合”。作为一个演员,要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在演《杜十娘》的时候,郑奕奏的师傅曾经对他说:“你要演得像她。”如何演得像杜十娘呢?郑奕奏后来总结道:“在排戏的时候要明白所有动作都是有目的的、有内容的。不仅仅有外表的动作也有内在的感情。外表的轻重快慢与内在的喜怒哀乐要结合起来。把这讲出来,学的人才好掌握。”

  郑奕奏在教戏时候,总爱用他的拿手戏《百蝶香柴扇》为例,声情并茂,让学生一看就知道他所讲的是什么。讲戏时,他一面分析人物当时的心情,一面讲诉用什么身段进行表演。退则浑身发抖,手颤腿软。进则行动迅速,面带怒火。郑奕奏的表情,细致入微,让学生体会很深。

  在郑奕奏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学生在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众多弟子中,李少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演出的《杜十娘》就很有郑派的艺术风格。在《杜十娘》的“休弃”一场中,郑奕奏的唱和念,曾被誉为“双绝”。

  在表演《杜十娘》的时候,李少华费了不少心血。郑奕奏提醒她:“杜十娘的感情复杂,句句都要有很大的力气,这样才能把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少华一点一滴地学着,不仅仅学到了各方面的艺术技巧,也学到了郑奕奏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谦虚谨慎的好学精神。

  1983年5月,李少华到北京开会,受恩师所托,带了些福建特产给著名戏曲理论家刘乃崇时说,师傅不顾年迈体弱,仍在孜孜不倦地教学生,真是为戏曲事业费尽心血。说着,眼睛都湿润了。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