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七十六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2017-08-29 11:37:06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2014年9月18日,《兰花赋》走进中央党校演出,散场后张英慧在此留念。

  《兰花赋》倡“守正如兰,永葆高洁”

  出炉16年久演不衰

  2014年9月18日晚,北京的中央党校礼堂内座无虚席,闽剧《兰花赋》在此登台献演。

  剧情推进到“送灵”一幕,高悬的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守正如兰”,决定自我救赎的严子轩声泪俱下地唱道:

  “立空谷,吐幽香,一尘不染;凌霜雪,傲长空,可敬可亲;我不幸,移乌盆,任人摆布;形未改,质已变,背叛初心。”

  这是该剧的画龙点睛之处,即“守正如兰”意涵的拓展与延伸。古戏历久弥新,仍有“震撼”之感。演员谢幕,全场掌声雷鸣。此刻,坐在台下的张英慧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事实上,《兰花赋》是张英慧2001年创作的闽剧剧本,同年一炮打响,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中国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大奖,并囊括剧本奖在内的九个单项奖,可谓旗开得胜。十多年过去了,这部戏依旧笑傲剧坛,令人赞叹,这让张英慧感到十分自豪。

  《兰花赋》是如何创作而成的?张英慧说,该剧以乾隆年间发生在福建长泰的十八条人命的惊天大案为原始素材,早前已被几代福州剧作家写成剧本,搬上舞台。

  上世纪20年代,这一真实事件曾由严天铎编成闽剧《伍老与周良显》。后来,林亨仁创作的《闹灯会》、陈表贵创作的《兰花案》、陈冷整理的《斩浦霖》均由这一题材改编而成。《兰花赋》就是在《斩浦霖》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2001年11月,闽剧《兰花赋》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2001年,为参加在广西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福州闽剧院决定创排《兰花赋》,编剧的任务落在张英慧、林芸生和池敬嘉三人身上。经过深入分析,他们决定在新版本里推陈出新,创编了失足官员迷途知返的情节,在人性塑造方面更胜一筹。

  张英慧回忆,他是在当年春节后开始落笔,每写一场戏,就带着文稿骑着自行车到林芸生家商讨修改,回来再接着写下一场戏。“我记得很清楚,整部剧本前后一共改了16稿,基本上一个星期改一稿,同时还与林芸生二上北京、一下深圳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到了6月份完成剧本创作交给福州闽剧院排演。”

  新版《兰花赋》中,圣洁的兰花作为灵魂意象贯穿全剧。尽管剧情有借古喻今的意味,被人视为“反腐倡廉”的典范剧目,但张英慧认为,他们最初的想法并非仅反映官场贪腐,而是希望通过展现三朵“兰花”的分合沉浮,揭示人性的脆弱、守正的艰难和浴火重生后的灿烂,告诫人们:不论为官还是为民,都要“守正如兰,永葆高洁”,秉持良心,把好道德底线,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公平,生活才有美好。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2001年6月,携剧本《兰花赋》参加研讨会。

  《戏曲研究》主编、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的王安葵曾多次观看《兰花赋》,他表示:“《兰花赋》聚焦反腐倡廉题材,极具现实教育意义。难能可贵的是,《兰花赋》没有延续传统戏剧脸谱化的人物刻画,而是呈现出主角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人性和官场时各异的选择与姿态,写实而纯粹。”

  《兰花赋》火了以后,在福州掀起抢戏热潮。长乐、闽侯、福清各地的群众都千方百计邀请剧团下乡表演。福州闽剧院院长杨东曾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在长乐,刚开演就下起了雨,遮雨棚不大,还有几百人在外面,结果他们就一直撑着伞看到结束。”

  至今,《兰花赋》已出炉16年,严子轩的扮演者从“闽剧第一梅”陈乃春到“新晋梅花”吴则文,始终长演不衰。业界评论,《兰花赋》始终在写人,写灵魂,写美好与向善,也正因如此,始终为人所喜爱,并得以传承与再创作。

  张英慧说,16年过去了,新老演员完成接班,“值得总结一下。”他表示,《兰花赋》不光艺术水平高,更重要的是,契合当下时代主题,很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