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七十六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2017-08-29 11:37:06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三十六计》系列丛书中的四部,由张英慧创作。

  小学班主任领进书香世界

  现代戏《大小夫人》改编成电影名噪一时

  2009年10月,福州市委文明办、市读书月组委会评选张英慧及家人为“书香人家”,这是他一生中感到荣耀的一件大事。他是个“书迷”,要从小时候说起。

  张英慧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在孩提时代,张英慧记得,母亲常用福州话为他讲故事、唱童谣,在他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兴趣在于从小的培养,目标在于人生志向的确立。”张英慧读小学四年级时,班主任张立光老师见他下课后无所事事,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让他阅读。时至今日,张英慧仍然清晰地记得,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的《苦儿流浪记》,他一下子被书中的小主人公雷米凄惨的身世深深吸引,并为其不幸遭遇而悲戚伤感。

  后来,老师又给他《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书作为课外读物,他同样被书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老师还让张英慧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复述一遍给他听。“刚开始,我不懂这是为什么,长大后才知道,这是训练我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张英慧笑着说,大概从那时起,他的读书兴趣就被培养出来了。

  进了中学,他又遇到语文老师周悟非。为培养他的写作兴趣,周悟非老师选了许多美文供他阅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和谷岩的《枫》,郭风的《荔枝蜜》以及周老师自己写的、发表在《热风》《福建教育》上的《武夷山颂》等散文。

“三乐斋主”张英慧:扎根剧坛四十载,一片丹心在闽都

拍摄《马江之战》,与外籍演员合影。

  这些文章中优美的词句和隽永的意韵,让张英慧痴迷陶醉,浮想联翩。从此,他也开始学写起散文来。记得有一篇散文叫《钱塘江潮颂》,被语文老师看到后大加赞赏,在上面还专门写了一段批语,建议在校黑板报上发表供同学们学习欣赏。热情上来了,他还和几位文学爱好者自费创办一本名叫《海燕》的刊物,发表了许多散文、诗词和小电影剧本。

  上世纪70年代初,因为他的笔杆子,他被闽侯县剧团看中,招进去当了一名编剧。由于学历只有高中毕业,他迫切地想到大学深造,机缘巧合下,他被推荐至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三年里,单位还给他发薪水。

  有个插曲不可不提。1978年,还在闽侯县剧团的他,与其恩师杨基合作了一部闽剧《五虎口》,参加省戏剧会演荣获剧目、剧本二等奖,彼时他还不到30岁。声名鹊起后,福州市文化局的领导赏识其才华,派出专人驾驶着吉普车来到位于螺洲镇的一处演出场地,在众人目瞪口呆中,将他接走,调到了福州工作。就这样,他得以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发挥才干。

  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正逢戏曲蓬勃发展,他不写话剧,转而专攻地方戏。1985年,他进入闽剧院二团,创作了一部现代戏《大小夫人》,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俗人。当时,这部闽剧在天华剧场上映后,由于贴近生活,广受老百姓欢迎,当地报纸配发评论文章,被刚好来福州寻找题材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辑韩志君看到,还专程去剧场看了演出,然后找到张英慧,盛情邀请他改编一个电影文学剧本。

  1987年,同名电影故事片投拍,年底在全国上映,当然也包括福州。这下可了不得,将闽剧题材搬上大荧幕,在福建尚属首次。随后,电影《大小夫人》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喜剧电影节,又抱回“幽默与讽刺”荣誉奖,“当天晚上,我就被叫到市领导跟前,当场给我奖励,增加一级工资,从38.5元涨到43.5元。”张英慧也凭借此剧成为当年文化系统唯一一位晋升中级职称的编剧。

  此后,借着这股东风,张英慧陆续创作了13集电视连续剧《马江之战》、10集电视连续剧《多思年华》等,均斩获国家级大奖。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