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八十九

“守艺人”孙曼亭:慢漆坊里声声慢 长笔著书述衷肠

2017-11-10 15:30:32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守艺人”孙曼亭:慢漆坊里声声慢  长笔著书述衷肠

2013年四扇漆屏风《龙行不息》获第七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不懈学习努力用文化为漆器注入“灵魂”

  “我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手做漆,一手看书。”孙曼亭说,小时家里没条件读书。工作后才发现,文化如此重要。

  她坦言,她对书籍和文化知识有特殊的情节。因此,要走进孙曼亭的艺术世界,就必须要了解她的人生经历。

  1952年,孙曼亭出生在安徽一个小职员家庭。后来,父亲被判刑劳改,母亲被降职降薪。为养活5个孩子,母亲于1958年年底回到福州,投奔外婆。

  母亲靠在街道印刷厂刻蜡纸、油印书籍等打杂为生。虽然家境清苦,但她却找到了天堂。“童年的我,学堂就是我向往的天堂。”孙曼亭说。

  对自己的小学生活,有个细节她记得很清楚。彼时,大多数人家门口都有一个装泔水的陶缸,每天泔水可卖一分钱。“那是我们孩子的零食钱。自从我上了民办小学,它改了用途,是我学费的一个来源。”孙老笑道。

  没钱买书,寒暑假她就到东街口新华书店和旧书店去读书。她喜欢读小说,从《苦菜花》《迎春花》《青春之歌》到巴金的《家》《春》,她就像如获至宝,一一看完。那时她常找一个墙角坐下直到书店关门才离开。

“守艺人”孙曼亭:慢漆坊里声声慢  长笔著书述衷肠

2016年脱胎漆器“绿宝闪光”胆式瓶参加北京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1966年,为了病中的母亲和八岁弟弟,14岁的孙曼亭去学漆艺。做漆工很苦,一件成品的漆器,工艺工序多则五六十道,少则二三十道。光干磨、水磨就要近十道。她当学徒整整磨了五年。最苦的是干磨的漆粉和水磨的水浆会“咬人”,特别是手指之间,奇痒难忍。那时“漆过敏”无药可治,主要靠自愈,以致她的眉毛都“咬”光了,至今未长出来。

  虽然读书梦在14岁就结束,但她从来没放弃。1979年,她获得机会进入福州业余大学中文系上课,分外激动。她写道:“上课地点在福州十三中初一教室。迟了十五年,我终于坐在初中一年极的教室,拿笔的手,抑制不住地抖,桌面上蓝墨水渍被泪水浸的一圈一圈往外溢。”

  对此次学习的机会,她分外珍惜。她还记得,当时聘请的授课老师多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最好的老师。“下课后,与老师同行的路上,我们还在不断地问呀,问呀。老师恨不得把肚子里的学问一下子倒出来,我们恨不得能一口吞下去。”

  “文化内涵是每件漆器的灵魂,若从业者缺少文化修养,创新和传承便无从谈起。”她表示,接下来自己还将继续拿笔著书。新书已在构想中。“我希望为漆艺界出更多的书,既表达对师父等前辈的眷念,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漆艺历史更真实地记录下来,揭开漆艺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百姓接触到漆艺,让漆艺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土壤更好传承。”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