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文艺资讯

儿童剧《幼童留洋记》:让历史静静滋养下一代心灵

2018-08-09 07:51:09来源:福建日报

儿童剧《幼童留洋记》:让历史静静滋养下一代心灵

  诙谐的舞台语言拉近了历史(剧照)。

  上周末,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大型原创少年励志剧《幼童留洋记》进行了四场公益演出,引爆榕城话剧圈。本月14日和15日,该剧受邀进京,将参加第八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展演与2018年度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

  儿童剧创作历来是福建人艺的强项,这次的《幼童留洋记》是福建人艺首次尝试将历史题材用儿童剧的形式展现,为观众呈现了儿童剧的又一片天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儿童与历史、天真与厚重——看似违和的组合,对儿童剧来说,适合吗?观众会接受吗?7日,《幼童留洋记》编剧蔡福军、导演傅磊谈及创作初衷时说:“这部戏不是一般的低幼儿童剧,是块硬骨头,必须要写得厚重。”“它的题材、呈现方式都不同以往,我们希望它像一颗河床上的明珠,静静地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幼童留洋记》讲述了晚清政府第一批赴美求学的幼童詹天佑等人留洋的坎坷历程。该剧2016年入围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位列儿童剧组第一名;次年,剧本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刊登。

  有意思的是,编剧和导演都是青年人,剧中主角是更年轻的面孔——120名留学生平均年龄12岁,最小的只有10岁。蔡福军说:“我曾经长久地凝望那张幼童出洋前的合照,感动我的,是黑白照片上一张张稚嫩的脸。这些孩子背井离乡,被赋予巨大期望,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只能承受、不能逃避,他们的成败关乎国家的未来。幸运的是,他们日后成了中华的脊梁。”

  “宏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国际关系,改革的艰难探索,积重难返的悲剧等,而主角却又是一个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蔡福军感叹,当年的幼童立下豪言壮志,一百多年后又有源源不断的中国学子远赴重洋。“究竟为何而读书?是为了一己人生,还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这部戏将告诉下一代,少年强则国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终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反复思考后,蔡福军选择了三名幼童作为代表:中国铁路奠基人詹天佑、日后担任清朝外务大臣的梁敦彦和海军舰长容尚谦。三名幼童个性迥异,日后都成为国家栋梁。

  “这三人的留洋故事,牵扯的是晚清发奋图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小梅认为,《幼童留洋记》发挥戏剧刻画人物表现力的优势,在人物塑造中,以碎片式信息、关键词,重现了历史。

  将少年故事嵌入历史

  对于此剧结构的巧妙安排、人物的挖掘,王小梅分析说,好的儿童历史剧不只是历史的记录及信息的集合,还需与“个人的存在”发生关系,为处世借镜。

  在《幼童留洋记》中,蔡福军安排詹天佑最初对怀表产生兴趣,再对火车产生兴趣,再到偶遇米勒教授,接着是在万国博览会上得到米勒教授的认可和接受。他的人生是以火车为核心的,代表追求科技强国的一面。而在容尚谦身上,从生病想家到宁死也不回家的转变,则诠释了幼童们精神世界成长的路径。

  专家们认为,形式上《幼童留洋记》颇具创新,将“历史事件”与“少年故事”融合,把原本心理上有距离的历史,带入现代人的眼帘。

  在舞台调度上,导演傅磊运用了转台和升降平台,两个“台”同时动起来,将场与场之间的切换在音乐声中无缝衔接,全剧从开篇到结束一气呵成,观众的情感持续追随剧情发展。4日和5日的演出中,回国时小留学生们站在升腾的翅膀上,旋转着高声呼喊“直入皇都做栋梁”,台下掌声持续响起。

  傅磊说:“我们的舞台就像是一只风筝,直到最后才露出真容。‘风筝’载着幼童的梦想飞向金色的云端,伴随着寇准的诗句《纸鸢》,孩子们远涉重洋、艰难前行。人物形象和家国情怀,在这一刻融为一体,既有诗性,又意味深长。”

【责任编辑:徐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