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明代闽安镇的繁荣

2014-03-28 20:25:02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杨成和

福州新闻网

  □史海泛舟 ■杨成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闽安镇巡检司,翌年在闽安镇设置税课局。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闽安镇置卫所,其常设统帅机构为都指挥使司,主官都指挥使为正二品武官。明朝在闽安镇境内多次出动水军抗倭。明代的闽安镇始终是福州阻止倭寇来犯延续近二百年的主战场,又是福州重要的港口海关。

  明代闽安镇南北岸正式设立福建南北盐馆总卡,由福建都转运使派出大使负责管理沿江各县来往盐船。至今尚存的闽安口头街码头与南岸金刚腿旁的盐馆地名,乃是当年盐馆卡遗迹。

  明初,明朝同琉球建立友好关系,琉球贡船驶入福州,明朝册封琉球使臣前来闽安镇及福州造船出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赐“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赴琉球。《指南广义》载:“福州往琉球,由闽安镇山五虎门东沙处开洋。”闽安镇怡山院一直是闽江口著名的妈祖庙(市级文保单位),庙内留有一块琉球使者启航祭祀的碑石。明清两代自1372年至1879年,从福州闽安镇到琉球国的册封使船都停泊于此,到怡山院祭祀祈求航海保护神妈祖。琉球国贡船来中国,先到闽安镇停泊,经巡检司检验封舱后驶入福州内港河口,货物贮存在进贡厂仓库,然后择机取道上京。中琉双方友好往来人员都经闽安港转道。闽安镇左营都司陈瑞芳领兵百人护册封使头号船,福州人、册封正使齐鲲,福州状元、册封正使林鸿年受命赴琉球,琉球国蔡红亨称为蔡夫人在长乐传艺等等,都是中琉人民友好的象征。在海上遇难的琉球国263人的遗体,埋葬在闽安镇西码山麓的琉球墓,就是闽安镇作为中琉长期友好贸易前哨的见证。

  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全闽开禁。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其中有六次驻泊闽安镇为放洋之所,借以修造船只、充实补给、招募水手兵员,等候东北信风出海。闽安镇水军官兵熟悉航海路线和海上军旅生活,富有航海和海上作战经验,依据明代军士世籍的兵制,自然成为郑和船队兵员的首选对象。郑和出使西洋的伟大壮举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动了闽安镇乃至福州的内外贸易、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北移福州。其时,暹罗、爪哇、琉球等国的贡船均停泊闽安港候检,由闽安巡检司及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各派员验毕,密封船舱货物后开往福州。当时闽安镇番商云集,舟车辐辏、贡船频至,海上贸易十分繁荣。至明嘉靖年间(1555年),闽安镇是全国抗倭的五个要港之一。福建指挥佥事黎鹏举、福建巡抚刘焘、抗倭名将戚继光均曾率军在闽安港抗击过倭寇。随着海上商业、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以闽安镇为主的福州港,成为明代贸易中心。

【责任编辑:蔡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