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爱珠:用中国非遗展现世界遗产风采
1967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的刘爱珠,寿山石雕师从薄意大师王雷霆,并得到雕刻大师林寿煁的指导,独创“薄意人物造像”技法。【详细】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书锋长健 艺术长青
艺术贵在创新。陈奋武先生在书坛的影响就源于他独辟蹊径,在传统的书写法度基础上勇于开拓新意。【详细】
林可济:融汇中西游哲海 治学育人乐此生
从教60多年来,林可济在中西哲学的大海中畅游,探寻人性与自我,他以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深厚理解,试图建构起当代哲学思考的坐标体系,解答当世之问。【详细】
民乐传承者翁惠娜:传达千古弦情,弘扬国韵风华
箜篌,这件丝绸之路上留下过独特东西方文化印记的古乐器。翁惠娜作为青年演奏家,为了箜篌的传承持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详细】
-
余岱宗:历史的细节刻绘着城市的面貌
一种缘分,让南帆先生走进林觉民的历史时空,《辛亥年的枪声》发现侠气、才气与柔情的编码组合让林觉民这位福州乡亲的侠骨柔肠至今散发着无边的人格魅力。【详细】
-
精彩纷呈的门罗体下的顿悟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通过多重视角、独特的时空迷宫, 将历史、现实、时代融入到一个个普通的人物中, 用简单精准的笔触、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独到的叙事、轻柔的节奏, 细腻刻画出平淡真实的生活面貌, 探究人类的灵魂深处, 在浓缩的时空情境中深刻地对复杂的人性进行剖析, 给世人以启迪。【详细】
-
张明瑟:借力观众,创作更多文艺精品
文艺创作者如果能够认真面对观众反馈,推动文艺创作不断“迭代”,其创作品质将会获得提升。【详细】
-
董学文:人民的文艺 常青的文艺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切感受人民愿望,为人民代言,文艺家才能形成“伟大的心灵”,社会主义文艺才能茁壮成长,文艺之树才能常青【详细】
-
赵依:呼唤新时代诗潮
近年来,诗歌凭借独有的体裁特点和美学优势,以文化大发展的良好环境为驱动,联合融媒体助力,一直处于其重拾大众关注的燃情时刻。【详细】
-
董喜阳:新生成的美学秩序与审美界定
回首诗之路,历史是有记忆的,现代诗的进化、催生与衍变,正以全新的面貌点燃征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