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立春的节物“春卷”

2014-03-28 20:07:02    来源:福州新闻网

  □20世纪初的福州■辛小羽林璋华

  在立春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民俗活动“咬春”,含迎接新春、排解春困、除疾防病等意思。咬春食物从古代的“春盘”到现代的“春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东晋时,立春的节物最初是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生菜、果品、糖等食物,称“春盘”或“菜盘”;而后还有用五种辛味的生菜拼合而成的“春盘”,称“五辛盘”或“辛盘”。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在立春食“春盘”或“辛盘”之风尤盛。唐代的杜甫在《立春》诗中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宋代的陆游在《立春》诗中有“春日春盘节物新”,苏轼在《浣溪沙》词中有“蓼茸蒿笋试春盘”等文句。南宋女诗人朱淑贞在《立春》诗中有“生菜乍挑宜卷饼”,此时春盘又称“春饼”,且已有“春卷”的雏形。

  据《三山志》、《八闽通志》等古籍记载,宋代时,福州也有“春盘”,又称“蔬饼”、“春饼”(至今福州方言仍沿袭此称呼),“闽俗立春以为节物”,蔡襄在《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的诗中有“春盘食菜思三九”,罗源林迥的诗中有“青韭供盘饼面圆”等诗句,都可以提供佐证。

  到了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将草原习俗融入中原、江南,“春饼”成为“春卷”,人们用羊肉、猪肉等“装入饼内,卷成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这样的做法,与现在有所相似。其吃法也有讲究,必须一口气从头吃到尾,俗称“有头有尾”。

  明、清时期,小巧玲珑的春卷登上大雅之堂。在清代宫廷“满汉全席”的128道菜谱中,春卷是9道主要点心之一。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生动的描写:“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

  到了20世纪初,春卷已在福州民间广受欢迎,不局限于立春日,且成为其他节令或各种宴席上的一道美食。至于“福州春卷”的起源,当时的报刊曾记载一则比较精彩、新奇的民间故事,不妨抄录如下,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

  “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叫陈皓的书生,十分有抱负,常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读书,而且有时候读得太专心,甚至会忘了吃饭。为此,他的妻子阿玉很是心疼,老这样下去,丈夫的身体会累垮的!阿玉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做出了一种既能当饭、又能当菜,既省时间、吃起来也方便的食物。阿玉把米磨成粉、制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作料作为馅,然后用油一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陈皓从心里感激贤惠的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关怀,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不久,陈皓进京赶考,携带的干粮就是妻子特地给他制作的这种食品。三场试毕,陈皓得中头名状元。红榜一出,他高兴地把自己带来的干粮送给考官先生品尝。先生一吃,赞不绝口,便问陈皓是从哪家名师饭铺里买的。陈皓笑着告诉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写诗作文,一时纷纷传闻,并称这干粮为‘春卷’。从此,福州春卷名声大振,后来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蔡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