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福州晋墓出土的瓷烛插

2015-04-21 10:10:40    来源:福州新闻网

晋代双管瓷烛插

  □福州史话

  ■陈承 文/图

  1956年,福州市郊老鼠山晋代古墓出土一件双管瓷烛插。这件造型十分奇特的瓷烛插,通身施以黄褐色的瓷釉,烛插上部塑着一个深目高鼻、形状异于常人的男子,其左右两手各抱一个体型很小的人,骑坐在一只身上布满圆点纹样的蟾蜍背上。蟾蜍凸目宽嘴,四肢匍匐于地。此人头上顶着一块横梁,上置双管圆形烛插。整件器物造型奇特,设计比例得当,是一件距今千余年前的瓷器珍品。

  这件50多年前发现的晋代双管瓷烛插,出土之后曾有专家对其进行过初步考证,但可惜此后并没有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依据有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这件造型奇特的晋代瓷器,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宗教与考古研究价值。首先,瓷烛插中的男子,从其深目高鼻、形状异于常人的形状分析,显然不是福建本地的汉族民众,应是来自外域的相关宗教人士。其二,这个男子双手各抱的一个小人,应是佛教中的供养人。其三,男子脚踩的那只蟾蜍,当为上古民间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神蜍。印度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原等地不断流传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移民的大量南下,佛教也逐渐传播到福建各地。

  据《八闽通志》等有关古籍方志记载,西晋太康年间,闽中等地已经开始建造佛教寺院,如建于太康元年(280年)的侯官药山寺,建于太康三年(282年)的侯官灵塔寺,建于太康三年(282年)的怀安绍因寺等。当时相关的佛教题材人物在塑像或壁画中出现的,一般以西域人的形象为多见。此外,当时佛教供养人的形式也已经在各地民间逐渐流行。这些历史状况在中国早期佛教史料和敦煌壁画及其有关文书记载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据此,笔者认为这件晋代双管瓷烛插所显示的内涵,应与福建早期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晋代福建佛教传播的历史状况。同时,它似乎是当时福州地区某座佛教寺院中的特殊供祭用具,亦即专门用于佛教祭祀时插蜡烛使用的烛插。因为当时民间使用的烛插,一般都是造型简单的单管或双管青瓷烛插,并没有如此奇异的造型和装饰。那些民间常用的单管或双管瓷烛插,在各地晋代墓葬中多有发现。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供稿)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