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笳 包”杂忆

2010-01-16 12:54:03    来源:福州新闻网

  陈友荣 文/图

  过去,福州的“笳 包”饭食,携带方便、省钱、省工、充饥、可口,深受跑运输、扛轿、拉车等苦力和上学走读生的欢迎。不仅饭店供应,工农贫民家庭也自制自备。

  抗日战争时期,我家在农村。同厝有跑运输的、扛轿的,他们每天外出,都随带“笳 包”,路上随时就地食用,不需进饭店花钱。我堂兄安安哥是跑运输的,每天从闽侯螺洲肩挑土布、化妆品等百货担,从家里出发,过江经尚干乡,爬相思岭,步行一天,傍晚到达福清波兰乡贩卖,又从福清贩回地瓜米、花生、咸鱼干等返福州,往返途中充饥的都是靠自备的“笳 包”。出发前,安安嫂就把蒸熟的“笳 包”,放上几块咸鱼干或咸大头菜,用棉絮包一包,塞进安安哥的怀里。这样,冬天既给身体补充热量,食品又能保温,挑担步行半天,饿了就吃,吃了就走,既方便又省钱、省工。

  1941年日寇第一次入侵福州,家乡鳌山村的初小关闭。1943年我上学二年级,要到离村五六华里的郭宅乡中心小学走读,无法回家吃午饭,早晨妈妈就在“笳 包”里放一把大米,再加两把番薯米,另带咸菜或自制的咸蟛蜞,装在书包里,到学校后交校厨房代蒸,中午下课后,到厨房找有竹签标志的“笳 包”。当时邻村的同学都是这样解决午餐的。大家坐在一起边谈边吃,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笳 包”是用草编成的,可装半斤米的草包。这种草,福州叫“贵草”,生长在海边滩涂。它的用途很广,可捆绑东西,又可编织草包、草袋、亦可织草席。成本低,无污染,资源充足,民众生活离不开它。传说此草历史上曾作为贡品,皇帝赐名为“贵草”。半纪世前塑料制品出现后,许多贵草制品被塑料替代,现在几乎被人遗忘,十分可惜!

  过去,“笳 包”,根据不同阶层民众需求,有细粮、粗粮,还有番薯米、番薯片的,花样品种多。当时福州城市餐馆供应的比较精致,颇受欢迎。解放后就很少见了。

  最近,笔者发现一些超市在熟食品柜上出现“草包饭”,为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制作更加讲究,除“三合米”、“黑米”外,还有以香菇、虾干、瘦肉为馅,成为传统美食点心,但价格较高,蒸熟的半斤一包(只有二两米)要二元多钱。不管怎么说,也算是“笳 包”的延续吧。

【责任编辑:蓝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