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文福州

里坪村小学:一个微薄的理想

2014-03-28 20:57:21    来源:福州新闻网

  撰文/张无际 摄影/由受访者提供

  “我想建造一个房子,纯粹在想象中的房子。我们没有背景,资金也少得可怜,但是最后,我们终于还是把它建造了起来。”位于四川东北青川县的里坪村,是5·12大地震的受灾区之一,建筑师刘振曾在这个地方从事灾后重建的工作。里坪村小学就是他在这个期间和他的志愿者同伴一起建造出的一座令人感动的建筑。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刘振作为在灾后重建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助手,一同前往四川灾区参与灾后重建的工作。他主要在青川的里坪村与沙洲村活动,支援那边的灾后重建。他平常住在里坪村的一座庙里,这座庙也是村里的小学,白天小孩子们会在这里上课。因为地震的缘故,这里成为了一座危房。刘振一直在想自己到底能为这个村子做些什么事,最终他默默决定为这个村子盖一座新的小学。

  刘振花了半年多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构想,最初的设计包含了学校、卫生院、村委和操场,刘振将自己最美好的愿景寄托于其中:在偏远的大山中,有师生的读书声,有通透的阳光,有幽静的小院,有美丽的稻田,人们和睦地生活着……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在与村书记斗智斗勇之后,最终他们只争取到了村小的改建权。虽有遗憾,但是至少他们还是能够真正地做到一些事情。

  为了能盖起这座村小,他们开始写项目书,四处向NGO申请资金。他们既没有关系也没有背景,筹措资金的过程并不顺利。终于他们好不容易通过朋友的关系,才得到了别的项目的剩余资金2万元,来作为村小的建设启动资金。后来《读库》的老六筹集了几万块钱,让他们能够顺利地把项目收尾。最终整个村小的造价只有11万,而这其间许多的建筑材料还是志愿者们从灾区一点一点回收来的。正如他们所说的,这个村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改造项目,而是一份真诚的礼物。

  盖一座牢固的房子

  里坪村山区里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穿斗式结构又是当地的建筑特色。传统穿斗式建筑最大的抗震弱点是侧向力约束的不足,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地震后,房子虽然没倒,但是木架已经向两侧倾斜,而且因为传统穿斗结构基本不做基础连接,所以地震后,很多木结构的房子都发生了位移。而刘振对这座房子的改造主要是在旧有的结构形式上,进行加固和扩建,寻找改善传统穿斗式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和舒适度。而因为成本有限,为了节省材料,降低造价,所以必须实现材料效率的最大化。最终他在原来的建造基础上加建了一个木架,使得最终的建筑面积由68.3平方米扩大到201平方米。当扩建的木架完成后,刘振他们先在上面举行了一次演唱会。他们自制了话筒架、灯光、音效,请来乐队,表演到后面老乡们也都自己上台开唱,小学门口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气氛出乎意料的好,这对于刘振他们来说,是在里坪村难以忘怀的一晚。

  盖一座有趣的房子

  村小共设计成三层,一层是两间教室和志愿者工作站,二层是老师和志愿者的休息室以及一个图书室,三层是茶室。建筑内部的功能性则是需要花费许多考虑。在一层的志愿者工作站里,一个最具创意的设置就藏在其中。因为需要家具,以便让志愿者们能够放置物品和进行工作,所以刘振在工作站的一面墙上动了心思,巧妙地制作了一个可以自由调整的构件,既可以作为门也可以作为窗户,还可以是柜子和工作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定义这个构件的功能,然后进行自由组合。这样的设计可以适合不同的人群,对于志愿者来说,无论你是老师、设计师、地质勘探者或者是画家,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

  从设计到修建完成,刘振在里坪村待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当时的状态是很理想化的,但是现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愉快。在那个地方你感受到的都是真正的中国农村的常态,就像是过日子一样,用了吃了村民家的东西就要给他们钱,也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就像邻居一样,每天都过得很现实。”在修建完村小后,他们准备悄悄离开村子。就在他们出发的那一天,许多村民都来为他们送行,这也让刘振感到十分意外。本以为相处得不冷不热的村民们,并不理解他们做的事情,但是当他们离开时,看到如此场景,还是让大伙儿颇有一些唏嘘和感动。

  因为一些政策的原因,村子里不允许自己办小学,里坪村的小孩子们只能到更远的公立小学去念书,还要寄宿在学校。年纪小的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家长只能跟去陪读。刘振经过几次争取,依然没有能够让孩子们走进他建造的这座村小里读书。如今他最殷切的期盼,就是希望至少能让村子里一些低年级的孩子能够在这里上学,减轻家庭的负担。

  这个村小终究只是刘振的一个微薄的理想,他也并不想给这个村小冠上公益项目的名头,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这所学校能够真正地得到正确的使用,为当地的村民们做出一些贡献,当有一天他回到那里的时候,能够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更多内容请参阅本期杂志

【责任编辑: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