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印象闽都

“好柴不流闽安镇”的由来

2015-04-29 16:25:44    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是中国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解放前,每逢闽江山洪暴发,上游大量的木材被冲散,沿江漂流,其中,好木材在中上游大部分被人捞取。金刚腿附近闽江水深50米,江底地质构造呈突然下沉状,江水形成巨大的漩涡,少量漂流的木材就在江面打转。

  福州话木材称为“柴”,地处闽江下游的闽安镇捡不到“好柴”,久而久之,“好柴不流闽安镇”的民谚便家喻户晓。

  清代,闽安镇有一则由“木材”引伸为人才的民间故事。清道光年间,闽安镇穷秀才郑志海,博览群书,文采斐然,因一时未考中举人,只好在闽安镇衙门充当文书。他因性格耿直,不善奉承,更不趋炎附势,被协镇老爷借故陷害。郑秀才的高贵气质至今传为美谈。

  故事发生在某年,协镇老爷的五十寿庆。是日,宾客如云,礼品如山,颂联满堂,闽安镇十八条街巷热闹非凡。酒宴临近,协镇老爷发现郑志海尚未前来贺寿,便差人催促。郑志海虽是穷秀才,但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在闽安镇及至省城广交朋友,很有头脑,威望颇高。协镇老爷原想得到郑秀才的妙笔礼赞,以示尊荣。谁知,郑秀才却不识时务。郑秀才被请来后,协镇老爷没好声气地说:“秀才,今天为何脚变得这么短呀?”秀才答道:“启禀老爷,在下家境贫寒,老母又病,自愧无力备办礼品,无颜登堂拜寿。”协镇老爷嘿嘿冷笑一声:“自古道,秀才人情半张纸,你不是擅长舞文弄墨吗?”郑秀才面对老爷的冷嘲热讽,逼他献贺寿颂词,心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想到协镇老爷向来欺压百姓,胡作非为,媚上欺下,卖地求财等行径,岂肯甘心阿谀奉承。

  郑秀才怒从心头起,立即转身退至衙门书房,在宣纸上书写“万般皆下品,唯有奉承高”的条幅献给协镇老爷。协镇老爷怕冲撞了寿喜,不便发作,只好瞪着眼睛收下条幅。第二天,协镇老爷升堂,诬陷郑秀才犯通敌罪,将他拘捕下狱,还株连其亲友。闽安镇十三乡民众纷纷外逃,繁华的镇街顿时萧条冷落。

  协镇老爷歧视与迫害人才的勾当,当地百姓从肺腑发出“好才不留闽安镇”的哀叹与激愤,这是“好柴不留闽安镇”谚语的延伸。

  其实,这句民谚源于清代闽安一桩真实的事件。清道光年间,时任闽安副将的闽安人谢国标,因不善奉承上司、水师提督颜伯焘,被诬练兵不力,贬为澎湖游击。在抗英战争中,谢国标屡立战功,晋升为澎湖副将,后又擢升为闽安都督。颜提督却在鸦片战争的厦门战役中贪生怕死,充当了可耻的逃兵。事实证明,“好才”如同金子,无论是否在闽安镇 ,总会发光的。

  (杨成和)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