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印象闽都

闽剧有五种名称

2015-04-29 16:27:46    来源:福州新闻网

  闽剧最早叫“乡戏”,始见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福建巡抚监察御史杨四知在《兴礼教正风俗议》一文中记载:“闻之闽歌,有以乡音歌者,有学正音歌者。”这里的“乡音”即指用福州话演唱的“乡音戏”。而“正音”即指用普通话(官话)演唱的昆曲。

  第二种名称叫“榕腔”。始见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福州举人卓倓《惜春斋词话》:“闽人演唱曲本,土音曰榕腔,正音曰啰啰。”

  第三种名称叫“闽腔”。始见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刊刻的《天遗诗集·乙未集》中的一首观剧诗的题记:“戏仿闽腔十劝曲。”

  第四种名称叫“闽班”。始见于在闽侯大湖乡郎官府的郎官庙戏台墙壁上的题记,上面写的内容是:“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十九日,闽班庆天然到此演出”等文字。

  第五种叫“闽剧”。最早出现在民国12年(1923年)闽班“三赛乐”赴上海演出时,观众在口头上称“闽班”为“闽剧”。当时上海船政司司长刘冠雄,曾赠送绣有“闽剧博士”的门楣给“三赛乐”班。同年,“旧赛乐”班到台湾演出,2月15日,《台南新报》刊登《闽潮戏来》一文中,载闽人陈利口、郑三妹、林家松诸人招一闽剧,曰“旧赛乐”将开幕于南座。

  1924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考证注释紫玉钗》剧本中,有“其文乐谱,在闽剧中,均居最上乘”的记载。

  (刘湘如)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