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林语堂晚年情思

2014-03-28 17:24:41    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新闻网

  □名人萍踪 ■啸马

  林语堂从阳光灿烂、绿荫遍野的闽南山村走出来,到厦门,赴上海,撷取知识的果实;而后又登上北京大学讲坛,与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交往,从事学术研究、文学创作。

  风华正茂的青年林语堂相继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41岁赴美国,二年后旅欧,足迹遍至英、意、法、比、瑞士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又回美国定居。林语堂生命的将近一半在海外度过。他把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

  进入晚年,林语堂思乡之情常袭上心头。这位背着故乡山水周游世界的人,故乡的山水已融入他的血液,让他深深怀想。

  早在1958年10月,林语堂已有过返回与故乡一水之隔的台湾之行。他乘坐的飞机在松山机场一着陆,如潮的人群就涌上前来,暴风雨般的欢呼声响起,林语堂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他兴奋地说:“回到台湾,就像回到漳州的老家。不期然而然听见乡音,自是快活。电影戏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说出闽南话。坐既定,隔座观客,又不期然说吾闽土音。既出院,两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装白衣红裙,在街中走路,又不期然而然,听她们用闽南话互相揶揄,这又是何世修来的福分。”“乡音未改鬓毛衰!”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乡音更能打动一位漂泊的游子的心了。林语堂返美时向台湾亲友透露:在国外生活几十年,就像是住在高高在上的大厦里一样,经常有一种根不能着地的感觉。他迟早会离开美国,叶落归根的!

  林语堂对台湾的“出国”热颇有感慨。他说:

  台湾的青年人难免会羡慕美国的文明,……外国有一句谚语:“隔壁的草地特别绿,在饭馆里看到别人点的菜总比自己的好吃。”其实也不尽然。

  林语堂是过来人,这是他的经验之谈。难道,美国也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像林语堂这样想出来的人也许为数不多,他们都是怀着赤子之心的爱国者,是把守望精神家园看得比物质享受更为重要的智者。总之,不管别人怎样,林语堂决心回来了。

  1966年6月,旅美三十年的林语堂回台湾定居。在阳明山麓的住所,他享受田园风光,读书写作,怀着惬意的心情描写这种闲适生活:

  短短横墙矮矮疏窗杚楂儿小小池塘

  高低叠嶂绿水旁边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

  懒散无拘此等何如倚栏杆临水观鱼风花雪月

  盈得功夫好说些话读些书烧些香

  来台以后,这些愿望差不多都实现了。然而,林语堂作为文坛泰斗,来访者络绎不绝,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也接踵而至,他开始抱怨繁忙的应酬。这倒不全是为了想过清闲日子,林语堂心中另有宏愿,他想编一部适合中国人用的、查起来方便的新的汉英词典。林语堂毕生研究语言学,是卓有成就的语言学大家。他曾任蔡元培主持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外国语编辑部主任。旅美三十年,林语堂一直用英文写作,而中文则一贯娴熟。以林语堂的学养,编纂汉英大辞典是完全能胜任的,但这毕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他自己要亲自审定每一个词条。光是那么多词条,一个一个地检出来,注释、翻译好,举出适当而有趣的例句,就要花多少心血!但他把这种忙碌看做享受。灵感来的时候,译出佳词妙句,让司机送到词典编纂办公室,供同事共享。林语堂形容说:编词典的工作,“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觅食,寻发真理,自有其乐。”经过几年努力,林语堂终于完成了他称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的辞典编纂。

  林语堂对女儿说:“我工作完毕了,从此可以休息了!”他开始深思生与死这个永恒的主题:生命,这个宝贵的生命太美了,我们恨不得长生不老,但是冷静地说,我们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可以熄灭。生死造成平等,贫富贵贱并没有差别。我向来以为生命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我们知道终必一死。终于会像烛光一样熄灭,是非常好的事。这使我们冷静,而又有点忧郁;我们虽然知道生命有限,仍能决心明智地、诚实地生活。

  这就是林语堂地生命终结前,对人生、生活、生命的充满诗情和哲理的感悟。1976年3月22日,林语堂走完了他81年的文学人生。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