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奠基人常衮

2014-03-31 15:55:01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林恩燕

  □名人萍踪

  ■林恩燕

  常衮(729—783),唐京兆(旧府名,今陕西西安市)人。父名无,官三原县丞。常衮生于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自幼好学,天宝末年(753—754)进士及第。性孤介,不妄交朋友。他善为文,尤长实用文,为时人所重。初官太子正字,升补阙、起居郎。后安禄山作乱,他随驾西行。及乱事平定,他才回京。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任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升知制诰,为皇帝草拟诏书。永泰元年(765年),与杨炎同任中书舍人。

  时新修国子监落成,太监鱼朝恩恃宠升座讲《易》,还兼管国子监事。常衮上奏:“成均(指国子监)之事,当用知名儒者,不宜以宦官兼职。”当时回纥兵,因助平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有一部分留在京都。他们竞相建造府第、创立佛寺,藏有兵甲武器。甚至在中渭桥与官军乱斗,夺含光门物件,走出城外。常衮上疏言:“今西蕃(指土蕃)逗留境上,不时入寇,若内外联络,以乘无备、其祸不小,应早为防备。”皇帝诞辰,各地方官争相以珍品奉献,常衮以为不可,疏请朝廷退还,得到代宗的嘉奖,加集贤殿学士。大历元年(766年),升礼部侍郎,仍兼翰林学士。太监刘忠翼权倾内外,泾原节度使马璘屡立战功,二人有所请托,常衮皆拒绝不许,为人所畏。

  十二年(777年),权相元载被诛,朝廷乃任常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文、崇文馆大学士(副宰相之职),与杨绾同执国政。后以郭子仪之请,加常衮银青光禄大夫,封河内郡公。

  杨绾性宽厚和易,而常衮性严苛,以清俭自命,二人处事,多意见不合。但朝廷以杨绾为贤能,其待遇和信任度超过常衮。后杨绾病死,常衮遂独居相职。

  时百官俸禄稍薄,朝廷议酌予增加,常衮与度支使(管财政长官)韩滉,皆不按规定,引起时人的不满。

  十四年(779年)闰五月,常衮因与中书舍人崔祐甫意见相左,奏贬崔为河南少尹。德宗新嗣位,见奏大怒,升崔为宰相,反贬常衮为河南少尹,再贬瀚州刺史。

  建中元年(780年),杨炎为宰相,当国,起用常衮为福建观察使。福建僻处海滨,文教不振,登科举的人数少。自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中进士后,七十年间,中进士的只有陈珦、廖广。常衮至任,为设立学技,使诸生作文章,亲加指导,又常参加诸生活动。由是人皆喜读,各地风俗为之一变。自贞元(784-904)至唐末,全省中进士者达七十四人,其中福州各县籍为三十九人。其他如童子科、博学弘词科、拔萃科,中选人士七人皆福州籍,又明经科全省合格者亦达十四人。闽籍文学家姓氏名自薛令之至大顺中(890-891),列入《闽川名士传》者有五十四人之多。人才之盛与中原文化发达区域几乎相等,此与常衮在任启迪和提倡之功是分不开的,并为宋代“海滨邹鲁”的文化名城奠下了基础。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常衮以病卒于福州任上,年五十五岁。朝廷赠尚书右仆射。福州人因他振兴文教有功,立祠春秋致祭,祠至清代犹存。有《文集》六十卷,惜佚。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