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淡泊名利 勤于笔耕

2014-09-28 17:01:09    来源:福州新闻网

  淡泊名利 勤于笔耕

  ——悼念百岁老报人赵家欣先生

赵家欣(前排左一)与陈松溪、黄安榕(后排左一、左二)等合影。

  □闽籍人物述林

  ■黄安榕

  今年9月9日,是先父浦风诞辰104周年。他在闽唯一活着的挚友赵家欣亦于9月9日逝世。两位好朋友“选择”同月同日生与死,这在文坛上尚不多见。

  赵家欣先生小先父4岁,但他们都是从17岁开始从事新闻、文学创作。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在抗日烽火中相识相知,曾一起参加“厦门文化界抗战救亡协会”,同被选为执行委员(蒲风是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积极投身救亡图存宣传活动,为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只是,蒲风是1930年入党的“左联”作家,中国诗歌会创始人之一,热心从事新诗歌运动,投笔从戎后任新四军团级干部,“皖南事变”突围不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抗日民主根据地,年仅31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赵家欣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活到一百岁,创下了福建省新闻界的六个“唯一”:福建省唯一到台儿庄前线采访的战地记者;唯一在武汉参加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中国记协前身)这两个成立大会的作家和记者;全国最早、福建省唯一出版抗战通讯特写集的作家;唯一同时获得中国记协、中国作协分别颁发的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抗战时期老作家铜匾。

  1937年5月,先父应邀到鹭岛与诗友童晴岚等发起组织“厦门诗歌会”时,曾住在赵家欣家里,10平方米左右的陋室仅有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他们互相谦让,轮流睡地铺,晚上探讨新诗歌如何大众化。十天后,蒲风搬往厦门大学居住。临走前,浦风交3块银元的伙食费给赵家欣,但他坚持不收。这段友情,令两位挚友念念不忘。先父在厦门召开6次诗歌座谈会,播下了“国防诗歌”的种子,培养了一批爱国青年诗人。离开厦门抵广州后,除了和赵家欣常有书信往来,仍念念不忘为其第一本特写集《今日厦门》寻找插图和作序。1938年1月31日,蒲风在日记中写道:“家欣兄自厦门寄来了他的《今日厦门》,我的序被采用了,横印在卷首,而封面题字,是出于章乃器。”对于这本特写集,先父读后很感兴趣,认为“有许多工作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模仿的,而且,当我读着它,我是在脑海里幻起了各位同志的战斗脸孔哩!……”(摘自《蒲风选集》下册,第1390页)。由此可见,这本特写集在当时已记叙了许多厦门前线军民奋起反击日寇侵略的动人事迹,文笔也很有特色。可惜的是,赵老的这本集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散失了,连赵老自己都忘记了,是蒲风日记唤起了他的记忆。40年后,我和爱人陈松溪通过在重庆工作、未曾谋面的老同志曾健戎从馆藏图书中找到了《今日厦门》,并委托他复印封面、目录、序和版权页。后来,赵老又托在重庆的新闻界友人前往抄录全书。按赵老的话说:“对于这本书,我在情感上不同于其他我所喜爱的书,这不仅因为它是我从事新闻、文学写作后结集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还在于书中反映了厦门人民长期遭受日人欺侮,因抗战的一天终于到来而可以自由的振奋,表达了海防前线英雄儿女在国家危机存亡之秋,誓死保卫家乡的心声。”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