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语言学家洪心衡

2015-02-03 09:18:30    来源:福州新闻网

  □闽籍人物述林

  ■洪松生

  一

  洪心衡,字梦湘,1900年7月23日生,闽侯县甘蔗街道洽浦村人,幼年在私塾就读。14岁入私立福州英华中学学习,1924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

  大学毕业后,洪心衡回母校英华中学任教,主授理科,兼任语文课老师。1926年,参加县政人员考试。同年12月,任永春县县长。其后,到古田县任县长。1929年,回到英华中学任教。抗战期间,随英华学校迁往内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榕。1946年,洪心衡受聘于福建师范专科学校,兼国文科副教授。这一期间,高名凯写的《汉语语法论》专著让洪心衡受益匪浅。高名凯是洪心衡的学生,在英华读书时,洪心衡教过他中国文学简史课。后来,高名凯就读于燕京大学,曾留学法国,专攻语言。阅读了这一部专著后,洪心衡对汉语语法有了全新的认识,认为研究语法非常有必要。从此,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中文教学和汉语语法研究,颇有建树。

  1950年,洪心衡专程到北京燕京大学研究汉语语法。在一年的时间里,他除了旁听一些课程外,还经常与高名凯探讨语法方面的问题。这一次北京之行,为洪心衡后来继续研究汉语语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返闽后,洪心衡着手撰写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有关语法的书,1953年初脱稿。当书稿送往北京准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恰逢该社正在拟议编写中学汉语课本,需要汉语方面的人才。洪心衡以其深厚的汉语语法功底,被该社聘为编辑。

  1954年2月,在毛主席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准了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编辑室成立,聘请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为顾问,张志公为室主任,正式开始汉语教材编写,同时也编选文学教材。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吴伯箫等人参加了这一具有改革性的教材编写工程。1956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汉语和文学分科教材开始在全国中学使用,分科教学全面展开。在当年出版的中学汉语、文学课本的封底上,分别注明了这套课本的编辑、校订名录。洪心衡名字列在汉语课本的编者中。

  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一汉语、文学分科教材,虽然仅使用了两年时间,但在普及汉语知识方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丰富了青年学生语法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文学写作能力。这套教材在编排体系的科学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是新中国语文教材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洪心衡为此倾注了精力,作出了贡献。

  1956年秋,洪心衡调回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其间,仍致力于中文方面的教学和汉语语法研究。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长期以来,在福建师范学院中文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洪心衡是解放后最早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之一。在语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出版了《汉语语法问题研究》《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续编)》《汉语词法句法阐要》《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现代汉语语法概要》《语法十讲新编》等语法方面的书籍。在《汉语语法问题研究》中,收入了洪心衡语法研究的十二篇论文,195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得到了吕叔湘等学者的好评。在福建师范学院任教期间,洪心衡结合教学经验和语法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撰写了十一篇论文,收编在《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续编)》中,1963年7月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洪心衡的著述,在复杂的语法问题上作了深入的探讨,发表了颇有见地的见解,丰富了语言学内涵,得到语言学界专家们的好评。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