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文艺资讯 >> 文艺新闻

左海会客厅|阮余群:“畲乡百灵鸟”不忘归家路

2024-03-20 09:52:40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蓝瑜萍 林瑞琪

本期嘉宾

阮余群 福州罗源人,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副团长。她在《游吟诗人》《图兰朵》《茶花女》《卡门》《霸王别姬》等中外歌剧经典作品中演绎了一批独具个人风格的人物形象,曾荣获我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左海会客厅|阮余群:“畲乡百灵鸟”不忘归家路

名字就像阮余群人生的暗喻:余音绕梁、群响不绝。

不论是登上中外舞台,还是走进乡村礼堂,她都希望用歌剧感染人、打动人,观众巨浪般的掌声则是对她的回馈与认可。日前,阮余群在中央歌剧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顾了她的“歌剧20年”,并坚定地表示:“中国歌剧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左海会客厅|阮余群:“畲乡百灵鸟”不忘归家路在“闽江之心”举行的罗源文旅推介活动中,阮余群与众多歌手登台献唱。(罗源融媒体中心供图)

拨云见晴空

舞台上,阮余群用颇具穿透力的高亢嗓音表达着角色的情感,描绘深远意境;台下,特有的声线使她一开口就让人感受到共振,连笑声也中气十足——面对阮余群,这样的气场很容易让人觉得她是天生的女高音,而想不到她这一路走来的不易。

阮余群出生在罗源的一座小山村,虽不是音乐世家,但父母都是爱音乐的人——父亲会吹笛子、拉二胡,闽剧唱得尤为出彩;母亲有副好嗓子,特别喜欢民歌。受此影响,阮余群从幼儿园就表现出对唱歌和表演的兴趣。到了小学,合唱、舞蹈、主持一个没落下,她还在学校广播站当了六年广播员。

外露的文艺气质自然而然地指引她选择了艺术道路,并顺利考入了福建艺术学校。

考进去的头一年,阮余群走的还是民歌路子。虽然学得刻苦,却总感到种种不适,“我的性格不像民歌小调那样优雅、纤细”。

要不试试美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她开始接触歌剧,当听到《蝴蝶夫人》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我的震撼无以形容”。

就这样,阮余群“半路出家”改唱美声,不仅在学习上有如拨云见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她还在老师建议下,向中央音乐学院发起冲击。

也是从那时起,阮余群爱上了泡琴房。一架钢琴、一份曲谱、一瓶水、一个人,一练起来就忘了时间。她总爱选一天中的最后一节课,这样就能在老师上完课后再多“占”会儿琴房。晚上回到宿舍,她把床帘一拉,耳机一戴,梳理课上的笔记内容,日日如此,乐在其中,却也因此在旁人眼中落了个孤僻、不合群的印象。

左海会客厅|阮余群:“畲乡百灵鸟”不忘归家路阮余群在歌剧《图兰朵》中饰演柳儿。

2002年正月,阮余群初次来到北京,经过最后的紧张备考,如愿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

这段考学经历,她回忆起来云淡风轻,但对于当时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来说,独自练习的耐性和在巨大压力下的坚持,都难能可贵。

阮余群将此归结于对音乐的热爱。“唱歌是让我发自内心感到快乐的事,哪怕我当天状态不佳,或是要学的歌曲有难度,但一唱起来,我就感到快乐。”

来到北京,进入高等学府,阮余群有机会接触到更高规格的演出环境和更浓厚的艺术氛围,但也陷入了几乎要推倒重来的境地——此前的练习和考学准备多是应试突击,到真正走进校园,系统接触歌剧,她发现自己“完完全全不会唱了”。

大一发生的一件事也让她感到失落。当时,班里挑选学生去人民大会堂参演《黄河大合唱》。试唱之后,阮余群成了班上唯一落选的女高音。“虽然受挫,但也看到了问题所在。”她转而又延续之前泡琴房的习惯,刻苦练习——一个打开牙关的练习,可以连续练几个小时;一个小抬舌的动作,可以练几千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头一年还是“落后生”的她,到了第二年,就在中央音乐学院第四届艺术歌曲比赛中拿到了女生组的第一名,此后又斩获文华奖声乐比赛三等奖、金钟奖银奖、马尔蒂尼国际歌剧声乐比赛第一名等一系列奖项,这让她有机会能在更大的舞台上高歌。

左海会客厅|阮余群:“畲乡百灵鸟”不忘归家路阮余群(右)在九日台音乐厅献唱(资料图片)。记者 张旭阳 摄

星光闪耀时

“会不会唱女主角的部分?”“会!”

在歌剧《游吟诗人》的排演现场,一声干脆利落的回答,让在场的制片人、中央歌剧院的老师们都十分讶异。当时,他们正为剧目临时缺位的女主焦头烂额,扮演仆人一角的阮余群一亮歌喉,凭借完整无误的唱段、台词,拿下了女主莱奥诺拉的出演机会。那年,她还在读大四。这次惊艳亮相,开启了她备受眷顾的“歌剧人生”。

2007年,阮余群正式加入中央歌剧院。在歌剧《霸王别姬》女主角虞姬的选拔中,她脱颖而出,成功“解锁”独唱演员身份。从普通演员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她只用了3年。

如今,走进中央歌剧院,一层展厅展出不少精致华美的演出服饰,代表着阮余群等歌剧“国家队”所演绎的不同角色,犹如浩瀚星海中的一颗颗明星,璀璨夺目。

从《游吟诗人》中的莱奥诺拉、《茶花女》中的薇奥莉塔,到《图兰朵》中的柳儿、《卡门》中的米开拉……多年来,阮余群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西方歌剧经典角色。在汲取西方艺术养分的同时,她也在不断思考,如何用歌剧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歌剧走近人民群众。

这些年,中国歌剧、“中式表达”逐渐崛起。这背后,离不开阮余群等一批当代歌剧演员的努力付出。“我们身上承载的,不单是西方歌剧的演绎,更重要的是借助歌剧这样国际化的演唱方式,诠释好中国作品,让中国歌剧在我们的大地上落地生根。”在阮余群看来,美声的强项在于现场震撼力,而中国作品感情尤为细腻饱满,二者的有效结合,将碰撞出令人震撼的艺术火花。

她以原创歌剧《命运》为例,不论是作词作曲,还是演员选择,都对歌剧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一次次打磨,他们用宽广的歌喉表达出细腻的情感,也让歌剧《命运》成为中国歌剧守正创新之路上的一朵“长春花”。

另一明显趋势是,歌剧离大众更近了。阮余群观察到,现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经典剧目近乎场场爆满,其中不乏年轻群体的身影。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阮余群说,如今,北京、杭州等地的高校都有安排相关艺术普及课,带孩子们走进当地歌剧院,让年轻人接触歌剧艺术,甚至参与演出,“浇灌”出一代代新生力量。

“虽然歌剧相对小众,并不是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接受的艺术门类,但还是需要有人长此以往地坚守,保涵养、留根脉,这样当中国歌剧走到国际舞台时,才有说服力。”抱着这样的想法,阮余群继续攻读了声乐表演的博士学位,她计划从中国民族歌剧、原创歌剧和传统歌剧,以及国内外歌剧名家的表演切入探索研究,继而更好地将中外歌剧艺术融合,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左海会客厅|阮余群:“畲乡百灵鸟”不忘归家路阮余群(中)与女儿在“闽江之心”举行的罗源文旅推介活动中演唱歌曲。记者 郑帅 摄

明月照罗源

成功接踵而至,这些年,阮余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乡的连接。

当年那个从罗源走出的小镇姑娘,靠着一副嗓子、一腔热血、一股倔强,拉开了她人生的世界版图——以北京为轴心,前往美国、瑞士、意大利、俄罗斯等地,邂逅不同机遇,演绎风格迥异的人物。

“看过世界,方知家乡珍贵。”在阮余群的心中,家乡始终是一片净土,那里有肥沃的土壤,为她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与补给。在回望时,她看见了初心与新的使命。

2015年以来,阮余群坚持每年至少返乡演出一场。《美丽的罗源湾》《那就是我》《我爱你,中国》……在罗源斌溪村的大礼堂里,乡镇文化舞台上,她热情地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给家乡人民听,被家乡人亲切地称呼为“畲乡百灵鸟”。

这两年,她常拉着县里送给她的行李箱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跑,拖地摩擦发出的咕噜声,像是对那句“不要忘了归家路”嘱托的回响。

情至深处时,阮余群寄回了一封“音乐家书”。这是一封特殊的“家书”:由音乐人陈维东、杨一博作词作曲,阮余群领衔演唱的城市宣传曲《明月照罗源》,共4分20秒。采撷凤山、圣水寺、雕工、古道等罗源代表性意象,娓娓道出罗源儿女的殷殷故乡情。“每每唱起这首歌,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家乡的凤山、圣水寺很有名,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爬过、逛过,是很多罗源游子的情感寄托。”阮余群说。

怀揣这份感念,多年来,阮余群总是不遗余力地反哺家乡文化建设。

歌声响起、弦动四方。如今在罗源,“阮余群效应”正不断释放。随着“阮余群工作室”落地,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古厝蝶变重生,与其他入驻的文艺协会一起,共同构筑罗源县“文艺家之家”。

她召集在京求学的罗源音乐学子及一群音乐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家之家”开展音乐创作、交流、展示等活动,致力于挖掘、栽培好苗子,为更多罗源孩子铺就一条通往音乐殿堂的康庄大道。

“这是家乡人民给我的一份荣誉,也是传播艺术、培养人才的责任。”阮余群说,希望今后能继续发挥工作室的积极作用,将歌剧艺术引入基层文化建设,培育更多音乐人才,带动罗源的音乐文化更上一层楼,让家乡人民更多地体会音乐带来的幸福。(记者 蓝瑜萍 林瑞琪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徐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