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土地、根脉与生命

2018-11-14 14:41:08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余岱宗

  余岱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曾建梅的《青梅往事》,全文中城市意象出现得不多,但文中的山地、溪流、花海、村舍、农事、农具等符号的对立面是城市。公公和婆婆被邀请到城市定居,“只住了一个月不到,他们就吵着回乡下。只有守着村子,守着他们种下的梅树、李树、橘子树、香蕉、板栗、地瓜……他们才能感觉踏实。”这种“踏实感”来自自我生命对乡土田园的深深依恋,是城市生活难以形成任何诱惑的“根脉依恋”。

  这篇作品的重要特色,便是书写对乡土根脉无条件的归属感:没有任何左右为难的取舍,没有城市与乡村生活方式的利弊权衡,有的只是对乡土情感的绝对联系。

  作者对这种情感的揭示,充满了叙事的密度,而非浮光掠影式的乡村美景之“人间天堂”的描摹。

  篇什中,乡村的风景是有的,但成群结队赏花的游客与具有“根脉依恋”情结的农人是有根本区别的。游客只会赏景,农人生命的魂魄早已随着他们血与汗的洒落,渗到叶的气孔、根的末梢,只有农人才知晓与土地相连的种种故事,只有农人才识别出每一寸土地与其生命的关系。

  这样的体验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不断叠加强化的故事形成的情感“刻痕”:崇山峻岭间开荒种树,亲手种下一棵棵树,这一棵棵树长成了林;“孩子的爷爷”五岁时独自走了几十里山路从闽清跑回家的历险式传奇;在大樟溪奔流的波涛中放木排,舍命换一口吃的经历……所有的这些,都在刻绘“根脉依恋”的无条件性。历险,劳作,期待,收获,守望,交流,凝视,所有这些故事,都让情感的根茎更深地扎入故乡的土地之中。如此,“根脉依恋”的情感纽带才可能更坚韧,其分泌出的情感成分才可能更纯粹。

  文章中的另一层情感来自年轻的媳妇对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的个体生命历史的理解、体认,这种理解由远到近,从城市角度生出的挂念到走进乡村与公公婆婆相聚时的其乐融融构成。这种体认,不仅仅是理解,更多的是欣赏,这种欣赏中甚至带着羡慕。这种羡慕,才是对生活方式与生命价值最好的尊重和最深的认可:雾气缭绕的清晨,乡野的回声荡除了城市的逼仄,更拉近了两代人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层情感影影绰绰,草蛇灰线一般隐匿文中,那就是年轻的媳妇对方言中夹杂着普通话的年长者的言语,以一种用诙谐化的口吻表达出来。这种轻松的点染,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又拉开一种距离,用说普通话的年轻人的视野,看待以方言为主的生活方式的情趣。

  如此,一种乡土生活,一种“根脉依恋”的深沉叙事,在作者忽远忽近的叙事距离的观照下,在“他者”情感交错递进的映照下,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成为一种越来越具有感召力的审美图景。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