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文艺评论

李少君:主动地生活,被动地写诗

2019-01-24 08:31:50来源:文艺报

  你受过的苦,你经历过的磨难,从更长远的时间看,最后都会化成诗意。——李少君

  主动地生活,被动地写诗

  文/李少君

  我们过了50岁的人,会回顾人生很多的节点。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我所经历过的很多的事情,最后都变成了诗歌,当时我并不知道会把它写成诗,但是过了若干年之后我会把它写成诗歌。

  今年我出了一本诗集叫《海天集》,其中收了一首长诗叫《闯海歌》,是1988年我闯荡海南经历的很多故事。也不完全是我个人的,可以说是一代人的。那时候有一个“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历史事件,是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事件。当时产生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可歌可泣的故事,我都把它写进了诗歌里,所以在回顾改革开放40年,包括我人生经历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很多的生活,你受过的苦,你经历过的磨难,从更长远的时间看,最后都会化成诗意。

  我所在的《诗刊》是1957年创刊的,是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关心下创刊的。当时发表了毛主席的18首诗歌和给我们老主编臧克家的一封长信。去年是《诗刊》创刊60周年,我们在编作品选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么一个特点,就是“主动地生活,被动地写诗”,最后会真正具有诗歌的价值。

  你对生活的热爱,其本身就包含着诗意。比如重庆诗人李元胜,他也是一个植物和昆虫学家,去全国各地拍摄昆虫花草,创作了十多本关于这方面的科普著作。他去海南岛的时候,到海南岛著名三大原始森林里面去拍摄,而且经常一去就是十多天。这反而使李元胜的写作不同于别人,他的写作中经常出现自然的花草昆虫,他对植物昆虫的热爱,最后都变成了诗,他的思维方式、诗歌意象与其他的诗人不同。很多诗人作家都特别强调这一点,一定要有一种专心的热爱,专心的热爱最后都会变成诗歌。

  现在大家用手机拍照,拍照有个特点,就是要聚焦,你如果不聚焦的话,一张照片会是漫无边际,没有目的、没有中心、没有主题。但一旦聚焦之后,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品,成为一幅好的照片。文学也是这样,将你的情感专注于某一点,用文字描述出来就可能变成一首诗或者一部文学作品。

  尤其诗歌,是以最简洁的形式、最直接的形式把你的情感编织成一首诗。所以情感或者说抒情性是中国诗歌的一个特点,这个抒情性前提一定是充满情感的,充满爱的,充满专注的。你只有情感专注了,你才会想到去写它。一个细节,一个可能是不经意的发现,你会发现因为情感的专注最后会升华为诗歌,上升为诗歌。苏东坡著名的爱情诗,是他的妻子去世10年他才写的。某一个晚上回想起当年和妻子的情感,然后把它写下来。在他人生忙碌的时候,他会通过忙碌来忘记这些,把情感暂时压抑下来,但他总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总有孤独的时候,这个时候,那些情感就钻出来了,涌现出来了,就成为了诗歌。但前提是,他拥有过一段深刻的爱情、亲情。

  大家都知道情感有各种各样的,好的诗歌首先要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因为你首先对之倾注了饱满的情感。比如说我们在座所有人,并不认识李白也不认识杜甫,我们也不认识苏东坡,但我们读他们的诗会落泪,会感动,因为他倾注了全部情感,把他生活中所观所感,他的热爱,他的深情,都记录下来,我们读了仍然会感动,仍然会流泪,即使过了一千年。

  人类真正的文明也好,真正的历史也好,都是被文字记载的,包括情感都是被文字记载。没有文字,这些情感这些历史这些经验都会消失,没有被文字记载过的这些历史和美丽的事物,实际上是在黑暗中的,是我们所看不到的。

  作为一个诗人,要对生活保持一种深情,一种热爱。怀着这种热爱和深情投身于这个世界,探索所有的可能性和未知,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再用你的诗歌你的文字,把你的感受你的经验全部记录下来,这个时候诗歌才能具有永恒的历史的价值。你自己本身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只要真正做到了真挚地、坦诚地生活,然后表达出来,我相信你的诗歌就会打动别的人,就会留传下去。

  杜甫在他所在的时代,不是一个特别著名的诗人,但是杜甫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诗人,他在每一个地方他都会关注天下,关注万物,关注黎民百姓。当他去记录这些的时候,他没想到这些文字会永远留传下去。他只是怀着真挚的情感、火热的心情,或者某种沉痛,投入进去,去观察、思考和抒发,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历史。

  我们当代社会也是这样。当代社会发生了很多巨大的改变,我们的诗人应该更进一步地投身这种生活。我在编改革开放四十年诗选《春暖花开四十年》的过程中就有这个体会,我们很多的人创作都有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当时就能描述出来。我为什么要写这个《闯海歌》?面对曾经充满激情的生活,我作为一个诗人不描述下来,我是失职的。我不描述,年轻一代就没办法了解那段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节点上,我觉得我有义务写下来。我真诚地把自己的生活描述下来,我相信它会有一定的意义,当然意义有多大,这个不用我考虑,我只要描述下来就可以了。

  我们当代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是很可惜,我们的诗歌创作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没有真正的把这样的生活、这种改变描述下来。大家现在更多的专注于个人内心的一点小感受、内心的一些小情绪——当然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只盛行这样的内心情绪,格局就显得有点小。我觉得在一个大时代,还是要有大诗人。盛唐诗歌,气质在边塞诗,流传下两千多首的边塞诗,有它们,才有我们说的盛唐气象。山水诗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宋代也有、明代也有,肯定显不出唐代的伟大来。如果没有边塞诗,唐代的诗歌会是多么的单调。边塞诗的形成,其实就是当时很多的读书人,应该说是知识分子,他们主动去边疆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写下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王维这种比较隐逸的诗人,都写过边塞诗。如果他没有去西域,他就写不出气象开阔的诗歌,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一个诗人,投入你所生活的时代的方方面面,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拥抱它,这个过程既是你个人生活的开疆拓土,也是美学审美的开疆拓土。在陌生的经验面前,肯定能激发你新的灵感,激发你用自己的文字来描述和记录。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比唐代诗歌的空间更加开阔。每年中国有几千万人出国旅游,但是很可惜,我们没有看到非常好的描写美国、描写英国的诗歌或是描写太平洋的诗歌。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任何时代的文学、文化,或者诗歌,总是比时代要滞后一点,包括我本人的写作。我1987年就去海南了,直到这两年我写海南的诗才慢慢多起来。我想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包括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伟大壮丽的生活,对它的描述,对它在文学中的展开,可能还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与之匹配的诗歌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写出来。不过你只要真心地、充满深情地投入过这样的生活和世界,你最后还是会创作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杰出的诗歌——这既是我对诗人们的一个期望,也是对未来自己的期望。

  中国诗歌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境界,这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断往高处走,境界才能更开阔。一个诗人随着他的境界、视野不断开阔,诗歌也会越写越大气,越写越优秀,这样的诗歌写出来才能对这个时代就有所交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高境界、大境界的人,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确实,有大境界方有大格调,有大格调方有大作品。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随着诗人们每个人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超越,境界越来越高之后,自然会产生更优秀的作品,与我们时代的高度实现统一。还是那句话,主动地生活,深情地拥抱世界,最后一定会写出优秀的作品!

【责任编辑: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