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探访透堡杨氏“文魁第”

2014-03-28 19:31:42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吴用耕

  图片“文魁第”外景之一。

  □古厝祠堂■吴用耕文/图

  留意透堡杨氏“文魁第”古民居,缘于对中共地下党连江县委副书记翁强吾的一次采访。

  几年前在平潭县城关翁老的家,耄耋之年的翁老神采奕奕,回忆解放战争时期风雨如磐的烽火岁月,如数家珍。他对在宁德三都中学读书的高中同班同学杨维强记忆犹新,是翁老一手培养进步青年学生杨维强于1947年6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城工部福州学委书记曾焕乾的指示成立三都澳工委,翁任书记,杨为工委委员,他们在三都发动贫苦群众抗捐、抗丁斗争,搅得国民党三都区公所要员如坐针毡,被列入通缉“黑名单”。党组织把翁强吾调到连江,任中共连江县委副书记,翁把杨维强组织关系移到连江,担任城关区工委委员。由于杨维强工作表现出色,于1948年2月被提拔为马(鼻)透(堡)区工委书记兼游击队队长。这期间,杨维强经常带着县委书记杨华(翁绳金)、副书记翁强吾等回到他在透堡的家,即透堡西门杨氏“文魁第”。县委扩大会议多次在这里举行,游击武装斗争也由马(鼻)透(堡)平原向丹阳、蓼沿山区扩展。“文魁第”自1948年2月至1949年8年一年半时间内,成为中共连江县委机关所在地。

  最近始与这座古民居邂逅。这是两栋毗连的三进两天井六扇五开间的清代建筑,为五品大夫杨季咸所建,建筑面积2077平米,大小房屋101间,枕庐峰,临凤水,宛如玉带环腰,乃透堡屈指可数的宜家宜居的风水宝地。

  “文魁第”分东厝、西厝,坐北朝南,原先门楼各悬“文魁”匾,惜毁于“文革”。东厝始建于清道光丁未(1847年),西厝建于咸丰丁巳(1857年),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历史。东厝正厅高悬“集诜堂”漆匾。诜,众多、和集之意,喻兴旺发达。《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西厝正厅高悬“式好堂”漆匾。式,规矩、榜样之意。《尚书·微子之命》:“世世享德,万邦作式。”“集诜堂”与“式好堂”展示了透堡杨氏名门望族的宏大气势,凸显福州地区宅院绮丽灵秀,兼具书香门第崇儒重道的典雅风貌。

  “文魁第”以建筑精美著称,门楼、翘檐、雀替、梁柱、门楣、窗棂、照壁无不雕梁画栋。人物故事,生动逼真;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花卉草木,多彩多姿;书案琴台,精巧雅致;木雕石刻,高雅精致。整个建筑装饰细腻传神,令人叹为观止。厅正堂后院前后百米长廊,横贯东西,深邃绵密,气势恢宏。“式好堂”正厅栋梁悬“天诰命”圣旨匾,是这座古民居的镇宅之宝。

  笔者更惊叹该屋主人杨季咸保存一部完整的建宅志书。《志书》以序、诗、联句及古井等实物记录绵延百余年的传奇。据透堡《杨氏族谱》载,杨季咸为杨氏迁透堡二十二世裔孙,名洪超,字季咸,号望溪,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享年81岁,“例贡生晋升五品大夫”,生四子,皆功名显赫,其家族有举人、庠生、贡生、监生16人,受封典者3人,可谓甲第蝉联、诗礼传家、文史经世的名门望族。

  让我们先观瞻《志书》的《序》,仰首“式好堂”门上方白灰墙上,赫然可见望溪手迹:“从来创业甚艰难,守业匪易。念余少长力田,一生甘苦唯可自知。岁道光乙酉年建屋城湾,犹与二兄迈征共济。至丁未孟夏及今丁巳仲春,建此二屋则只身独任。真可谓予手拮据,予口卒瘏矣。兹尔子孙奠厥攸居,须知勤俭乃治家之本,兄弟以和气为先。凡有所作为处,则思缔造之艰,庶可无忝,所生亦以保艾。尔后是则余所厚望也夫。戊午蒲月之吉,望溪自记。”这篇写于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蒲月)建房经过与宗旨的《自记》可归纳为“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其次是《诗》,诗为心声,展示屋主的情操与境界。“式好堂”大门东西两侧墙头是望溪书题的五言诗二首,“凌晨窥窗牖,日脚影曈曈,欲访三朝胜,鱼山路可通。”“借问谁家姓,关西世泽长,义门传六代,孝友播贤乡。”追慕杨氏先祖杨震“四知”厚德,六代同居获皇上钦赐“义门”褒奖,念祖追宗,敦品善行。“式好堂”与“集诜堂”大厅中柱由望溪自题的两副楹联弥足珍贵,其一,“自我为子孙谋计毕生废寝忘餐真吃尽百般辛苦;凡人有性分事愿尔辈谨身节用莫贪些一刻宽闲”。其二,“创业甚艰难手胼足胝昼图事夕课功寝食不遑殊况瘁;宁成勿苟且规行矩步俭养廉勤补拙春秋易逝莫蹉跎。”还有墙头、照壁、门楣等因地制宜,书以“爱吾庐”、“居之安”、“和为贵”等三字句,“兰馨”、“桂馥”、“松苞”、“竹茂”、“蛟腾”、“凤起”、“光前”、“裕后”等二字句及七句残联,如“和气位一家天地”、“入座衣冠礼乐举”等,蕴含着儒家传统文化的积淀,寄寓对子孙的殷殷厚望。

  “式好堂”后天井西侧一口古井别具风味,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井一面靠廊,三面围以大理石栏杆,圆形井口系整块青石打磨,光滑如镜,玲珑秀润。井栏旁立石柱,柱头安两只坐狮,憨态可掬,正面镌楹联:“饮来忘帝力,汲用卜王明”,柱额刻“逢其源”。柱侧镌“咸丰丁巳七年望溪造”。上善若水,如今,清洌甘甜的井水还在滋润着杨氏后人,饮水思源,生生不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蓦然回首,昔日人声鼎沸的“文魁第”早已人去房空,但这里走出过精通翰墨经史的进士举人,哺育出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的仁人志士。这座古民居如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建民俗博物馆,透堡千年传承的古老文化与红色文化将流光溢彩,交相辉映。

【责任编辑:朱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