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寻觅隐藏在摩崖石刻后面的故事

2014-06-03 15:22:23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张兆浩

  史林折枝 ■张兆浩 文/图

  罗源县莲花山的眠鹤石是全县摩崖石刻荟萃之所。其中有两处摩崖石刻年代最久远,距今640多年了。

  一幅在东面,是葛良(字仲温)等4人纪游的简述,文曰:“至正乙巳冬,彭城葛仲温、灵武王用文、东莱太史玄、沛郡朱仲絅同游,期辽东薛子顒不至。晋安林子开侍行。”计35字。这幅简短的“游记”最古老,记的是元代至正年间,即1365年的事情。为竖刻篆书,字幅宽1.7米,高1.02米。

  一幅在西面。文曰:“不系舟渔者陈高子上游,仲温、用文、子玄、仲絅重至。侍行钟子初。”计25字。篆刻字幅宽1.1米,高1.15米。

  两处摩崖石刻东西相背,但却互相照应,再结合有关资料,可以寻觅出简约文字外的一些饶有兴味的故事。

  一是它们都是篆书。邑人齐笙先生曾在《莲花山元人刻石趣谈》中评:“其篆体章法错落有致,镌刻古朴雄健,显示元朝的书法风貌。”据道光版《新修罗源县志》中的《元陈高碑记》载述以及笔致、字径、刀法,可知这两处摩崖石刻的书写者是朱仲絅,刻写者是福州石匠冯绍古。

  二是游者中的葛仲温和王用文第一次来游玩时是1365年(至正乙巳)冬季,为第二次“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早春的游玩不期然地做了大量的工作。陈高碑记写道:“兹山去县治不过一里,无跻攀登陟之疲,而泉石幽雅,赏玩不厌,亦可谓奇绝也。朱仲絅曰:‘二君之始至,地皆蓁莽芜没,寺皆圮坏,遂命薙草出途,浚池引泉;又捐俸修寺营亭,不然,乌有今日之游耶!’”

  三是其中两人是元王朝的忠臣,事迹感人至深。

  先说陈高,字子上,自号不系舟渔者,浙江平阳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曾官授庆元路(今宁波)录事,他审时度势,知难有“可为”(当时朱元璋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几大军阀均被剪灭,元朝廷危如累卵),可元廷各处的地方势力还都拥兵自重,都想倚重陈高,“争致之”。他只好放弃家庭,往来闽浙之间,曾路过罗源,遇到几个相识的朋友。其中一个是官任罗源县尹的王翰(字用文),一同畅游了名胜莲花山。在罗源期间,罗源的名士陈钧拜他为师。不久,陈高到河南拜谒了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秘密探讨江南局势,扩廓帖木儿要封他官职,可天不假年,陈高不幸得病去世。他的关门弟子陈钧听到老师逝世的噩耗,写了一首挽诗,曰:“曾听胪传对玉墀,一官臲卼早知几。尘飞东浙无家久,梦断中原往事非。身世虚舟何处系,文章古道与时违。伤心耆旧今无几,空使门生赋式微。”这首诗概括了陈高一生行状——早年的仕进,为官的困顿,对元末形势的洞悉,有家难归、漂泊流浪的身世,不合时宜的道德文章等。表达了作者徒叹衰微的感慨。

  再说王翰。王翰(1333—1378),仕名那木罕或那木翰,字用文,号时斋,晚号友石山人。先祖为汉人,五代时迁徙宁夏灵武,至北宋“为西夏人”。元灭西夏后,家族入居安徽庐州(今合肥),至其父已历三世。王翰祖辈均尚武,幼年父母双亡,赖庶母抚育,16岁袭父职,领千户,守庐州,后擢升庐州路治中。

【责任编辑:蔡晨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