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转水亭与转水桥

2014-09-28 17:06:11    来源:福州新闻网

  □史林折枝

  ■郑秀杰 文/图

  转水亭位于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西,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这是一座木构亭子,单檐悬山顶,面宽12.3米,进深5.3米,高4米,小巧玲珑,立于古代达官显要、平民商贾南来北往的必经之道上,是一个很好的歇脚处。在那些匆匆的脚步中,不乏风流雅士,他们曾在亭子的木板上挥毫泼墨,留下历代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如今,这些字迹模糊的诗句,是见证那个时代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水乡桥多,多是小石桥。转水亭边的转水桥,就是用坚硬的石块垒成的。这是一座单墩双孔的石砌平梁桥。据《罗源县志》记载:石桥梁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桥长20米,宽1.2米。如今,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转水桥,桥梁上还能依稀辨出“岭兜”、“元丰七年”、“募众筹石”等乡民募捐造桥的字样。

  桥西还建有一座颇有年代的宫祠,其前廊与桥相连。宫内供奉有陈靖姑、陈太尉等诸神灵,与村里古朴的黄家祖厅等古迹一道,为这个温柔的水乡增添了不少神秘的文化色彩。

  转水桥又称为“陈靖姑转水亭桥”,想必是与村民纪念陈靖姑有关。陈靖姑的丈夫刘杞是古田县人,曾在罗源任过巡检一职。当时,随夫来罗源的陈靖姑除了与义妹李三娘、林九娘一道为福州地区一带的民众降妖除魔、除却病根外,还帮助丈夫巧断了一些棘手的案子,这些故事在《闽都别记》中有记载。正是民众信仰的力量,罗源许多乡村才兴建了不少奶娘宫,祭祀为民除害、为民办好事的陈靖姑等。宫祠的房梁上“清肆拾陆”、“邓斯觉喜捨银伍钱正,祈昌后嗣”等字样,与信众祈子注生还愿有关。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