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云居山北宋经幢塔与佛灯禅师

2015-05-18 09:41:53    来源:福州新闻网

宋代经幢塔

  □史海泛舟

  ■秦淮梦 文/图

  云居山在连江县城之北,敖江之南。山上石奇木秀,名胜风景良多,有马腰山、浣花潭、老翁田、老翁石、朝天石、出米石、鲤鱼石、耕农石、莲花石、金鸡石、踏凳石、指动石、双龟石,及“天上云居”等名人题刻。

  登上峰顶的元代普光塔,俯瞰大海,近而荻芦五虎,远而南北竿塘,皆在隐约之间,晴日清晓,尤宜观旭日东升。释海筏曾有联句云:“海自混茫能蓄日,山无今古独居云”。明邑人陈元登又有《观日》诗云:“天星淡淡海门东,远籁寒吹万里风。独立云居丹嶂上,俯看日出碧波中,火烧银的千重焰,轮涌金光百道红,此际下方还熟睡,鸡声晓角乱霜空。”山之云居寺,始建于唐,亦连江佛教胜地。2010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寺前右边巨石上又发现一座宋代经幢塔,这是云居山最早的塔式建筑,有近千年的历史。

  经幢塔通高2.36米,坐南朝北,双层方形。顶层有翘角飞檐,底座宽1.25米,高0.42米,依石而建。基座刻有波浪纹图案,盖顶圆形六面翘角,顶端为葫芦状。二层经幢面宽0.46米,高0.48米,四面分刻“真、妙、明、净”四个大字,字径0.20米×0.22米,分别代表四部经书。“妙”代表妙法《莲华经》,“真”代表《金刚经》,“明”代表《楞严经》,“净”代表净土法门之《弥陀经》。字有描红,但经幢其他部分布满苔藓,构件所刻细字疑为愿文,因受风雨侵袭风化而字迹难辨。

  经幢系古代宗教石刻之一种,又名石幢,状类石塔,故又名经幢塔。塔之顶层和底座大于柱径,刻有垂幔飘带等吉祥图案,柱身多刻经文或佛像等,基坛和天盖或雕刻有天人瑞兽图案,一般建在佛寺大殿前庭等处。

  此经幢塔之创建人为南北宋之交的佛灯禅师,曾任福州鼓山涌泉寺主持,是连江县唯一受过皇帝赐匾的高僧。又号“云居悟公”,其祖阮演、父阮远皆凤邑之名教中人,儒风可式。禅师精于禅且通于玄,宣和年间皇帝曾亲赐匾,连人传为佳话。按乾隆间《连江县志》方外篇记载:佛灯禅师,永贵里(今连江东岱镇)蟾步人,俗姓阮,出家建州登科院,能出入禅定。后住持鼓山涌泉寺,复归云居寺,造塔一座。宣和二年(1120年)敕赐“佛灯晦室”。禅师有句云:“三山南阮贫家子,建郡登科小院僧,行脚不知是甚箇,却来日午说三更。”观其诗,正如筠溪先生所赞,真乃禅之箇中人也。筠溪居士李尚书弥逊与禅师品茶谈禅引为方外知己。李弥逊曾为禅师作像赞,其文见《筠溪集》卷二十二,题曰《云居悟公真赞》:“远之子演之孙,持心以介,接物以温,其真纯之机,一字不立也。似演其虚寂之守一丝不挂也。似远诸方老成见而则之,筠翁闻风而悦之。赞曰:平生悟铁壁,佛眼觑不见,坐脱不记年,却向箇中现,大似龙间老古锥,觌面机锋急如电。”筠溪先生之赞语,使佛灯禅师虚怀若谷、淡定清纯的形象跃然纸上。

  沧海化桑田,往事越千年。唐宋以来,云居山作为福州十邑之名胜,游人络绎不绝。明工部侍郎董应举亦曾在上庵寺留诗怀念佛灯禅师,其诗云:“地位清高绝点埃,忽疑身世在蓬莱。莲花石古多青草,出米潭深有绿苔。几叶渔舟沧海外,半天佛塔白云隈。丹炉药灶依然在,何事仙翁去不回?”黄鹤一去不复回,白云千载空悠悠,佛灯禅师早已乘鹤西去,但经幢塔还静静地立在云居寺前。云居山下南山自然村今犹聚居有阮姓族人,乡老仍在讲述佛灯禅师的故事。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