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丝织品

2015-05-25 11:46:13    来源:福州新闻网

  唐宋时期,福建已经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桑蚕丝织业产地之一。占地80000平方米的泉州开元寺,唐代初年曾经是一片大桑园。如今,寺中仅存的一棵1300多年的古桑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它以年迈的身影,诉说当年这里大规模植桑、养蚕、织缎的沧桑岁月,同时,显示当时福建丝绸业高度发达的历史事实。宋代,福建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纺织等生产制作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当时各地的丝绸纺织制作不仅生产规模大,产量多,且以质地优良取胜。丝织品有红锦、绿锦、轻绢及精致的绸缎等,可与四川、江浙等地的同类产品媲美。宋室南渡后,皇族大量聚居福建,刺激了福州和泉州等地丝织业的发展。当时,福州等地已经拥有规模很大的丝绸纺织制作业,位于今福州安泰中心附近的织缎巷,是宋元直至明清时期著名的丝绸纺织绣制作坊区。这些制作精美的丝绸织品,除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外,另外一个行销途径,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向海外各地。据日本古籍记载,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泉州海商李充当时已经带着福建生产的80匹生绢、白绫等丝织品到日本贸易。此后,宋元古籍《诸蕃志》《岛夷志略》等,对此类丝绸织品的海外贸易,都有连篇累牍的记述,表明当时福建的丝绸产品已经畅销海内外。以丝绸、茶叶、陶瓷为主打造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1975年,福州北郊浮仓山发现的这座南宋墓葬,墓主人是南宋皇室贵族黄昇,系宋室后裔赵师恕季孙赵与骏之妻。黄昇父亲是福州人黄朴,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据资料记载,黄朴生于宋绍熙三年(1192年)三月,卒于淳祐五年(1245年)正月,享年54岁。黄朴字成父,世居福州。黄朴的曾祖黄钧,祖父黄行知。其父亲黄振龙,由乡贡中进士,赐朝奉郎。黄朴于嘉定十年(1217年)补太学,随升内舍生。绍定二年(1229年)经皇帝钦定为进士第一即状元,授签书镇东判官,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兼崇政殿说书,进著作郎,兼权考功郎;出知安吉州,改知泉州。又主管云台观,除广东运判、兵部侍郎官、司封。出知漳州,任满主管出管崇禧观。因眼疾,病转剧。命知袁州,未及到任而卒。葬于福州北郊新店茶园。黄朴的官自室议郎,转宣教郎磨勘、奉议郎讲筵,封承议郎,降奉议郎,旋复;三迁至朝请郎娶安人洪氏,生子二:长子黄寿老,早卒;次子黄一清,受遗泽。女二:长适承奉郎李昌言;次女黄昇,适将仕郎赵与骏。黄朴与赵师恕这两个家族都出自福州,但与泉州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的关系。黄朴是绍定二年(1229年)己丑科状元,端平元年至三年(1234—1236)任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使。提举市舶司使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关长,主管海外贸易大权。赵师恕曾任泉州南外宗正司宗正,黄朴和赵师恕都是朱熹高弟的学生,两家因此结亲。由于墓主身份的显贵,故黄昇的随葬品十分丰厚。其为后世留下的这批精美的丝绸织品,不但显示当时福建丝绸织制的高超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为福州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物证。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供稿)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