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闽都大家

刘爱珠:用中国非遗展现世界遗产风采

2020-10-23 08:36:37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长2.83米、宽1.45米、高2.21米,原石重达15.48吨,配上69厘米的底座,当记者在福清一个工厂车间见到刘爱珠及其团队创作出来的超大型寿山石雕作品《吴哥之美》时,第一感觉是“大”,庞大的“石头”令人叹为观止;第二感觉则是“美”,作品运用寿山石雕传统技法和现代雕塑的创作手法,生动再现吴哥古迹建筑群和佛像面孔、古树庙宇、神话浮雕等。

  据介绍,这件堪称“史上最大”的寿山石雕成功申报为福建省委宣传部2020年度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下一步还将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1967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的刘爱珠,寿山石雕师从薄意大师王雷霆,并得到雕刻大师林寿煁的指导,独创“薄意人物造像”技法,曾荣获“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还曾摘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她始终认为,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应该不断探寻美的足迹,带来震撼人心的艺术精品,不愧于时代的使命。

  从艺五十多年,多雕“薄意”的刘爱珠坦言,《吴哥之美》是她这辈子雕刻的最大的作品,此前从未尝试,对她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和创新。

  说起创作初衷,平素寡言少语的刘爱珠,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2011年夏季,我去了柬埔寨,看到吴哥窟的一刹那,我就被这‘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深深地震撼了。回来后,我用心找到一块高山石,刻了一方吴哥人面像。”八年来,刘爱珠对吴哥窟的印象挥之不去,还经常推荐从事石雕的年轻人去参观,俨然成为吴哥窟的“编外导游”。

  “吴哥的美,首先是佛像的微笑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比较内敛,而他们十分阳刚、开放。”刘爱珠说,其次是吴哥的树有一种沧桑之美,东南亚热带气候有利于树的生长,也说明它年代很久远,树才会长这么大。

  小作品不过瘾,刘爱珠一直苦苦思索,如何将神妙的吴哥古迹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寿山石上,用中国非遗来展现世界遗产的风采。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9年,得知刘爱珠的想法后,学生马铭生告诉她,福清一家公司多年前曾购得两块大型寿山石,邀请她前去挑选。刘爱珠一眼相中一块重为15.48吨的峨嵋石,并和石主王春松一拍即合,联袂创作这件作品。2019年春节,刘爱珠带上学生马铭生、陈光波,专程去吴哥窟采风,有的放矢地细细考察,形成了大致的创作思路。

  面对这块“巨无霸”,刘爱珠团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固定立稳,方便创作?大家绞尽脑汁,最终设计了黑酸枝木全榫卯结构底座的方案,运用各种工具,耗时两个月,才把它安放在空旷的厂房外。“当时,我们在石头和木头中间设计了五根不锈钢栓钉,再用吊车把石头对准栓钉,光这道工序就花了一整天,太不容易了。”刘爱珠说。

  刘爱珠遇到的另一个创作难题,就是除了峨嵋石坚硬的石质,其纹理和色彩的变化多端,也会让最初的设计草稿反复修改。“干寿山石雕的人,都有一个本事,就是‘因势造型,按色分配’,在创作《吴哥之美》中,我们也充分发挥了这个技法,数易其稿,把最美的元素展现出来。”此外,2019年夏季启动创作时,正是最热的酷暑,搭在户外的棚,气温相当高,即便有遮阳顶,“各个都晒得比柬埔寨的人还黑”。到了冬天,福清的海风犀利,大家又把石雕移入室内厂房,动用了20吨位的铲车才完成搬迁。为了创作,刘爱珠一周才回福州休息一天,其余时间都和学生们待在工厂里。

  2020年春节,疫情突如其来,所有的事情被迫暂停。禁足两个多月,刘爱珠坐不住了,她顾不得疫情凶险,每日往返于福州与福清之间,坚持创作,最晚待到九点多,到家倒头便睡。直到现在,作品大功告成,个中艰辛唯有自己知道。

  站在作品前细细端详,只见正面雕刻的是大吴哥较有代表性的九个头像“高棉的微笑”、寺庙缩影以及东南亚随处可见的大树。头像与背景建筑之间运用了寿山石雕特有的技法——云的装饰,缭绕的云层,好似“仙气袅娜"。背面则用浮雕技法雕刻了小吴哥较有代表性的印度教民间神话《搅动乳海》《猴王出征》。作品背面还呈现了介绍雕刻这件作品始末的铭文,以及中国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的题词“别有天地非人间”。

  刘爱珠告诉记者,这件作品不仅融入了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薄意等所有寿山石雕技法,并且融入了雕塑语汇等现代的理念,作品创作过程之艰难,运用技法之全面,堪称寿山石雕刻技艺史上的突破。

  “光是神像的脸我们就修了几天,我们抓住吴哥雕塑人物的主要特征:大嘴巴、大鼻子,但又不完全按照石像来雕,而是着重将它们的阳刚之美、沧桑之美表现出来,完全颠覆了传统寿山石雕的构图。”刘爱珠表示。

  吴哥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作为国家级非遗,是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刘爱珠期待《吴哥之美》亮相世界遗产大会的时刻,让世人在体悟艺术创新的融合之美时,更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钟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