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浅说闽中民间传统交通行具

2014-11-10 15:27:22    来源:福州新闻网

  陆地运输方面,旧时民间常见的有马车、骡车和牛车等畜力车。此外,一些山区乡村有一种木制的独轮车,车身和车轮用硬木制成,有的车轮钉上一圈旧轮胎皮,行进时嘎嘎作响,如公鸡鸣叫,故称其为“鸡公车”。这种车以单人推行,既可载人又可运货,但速度较慢,又费力,并不流行。近代前后,在福州等城市,有一种以人拉的两轮人力车,俗称“黄包车”或“洋车”。分为私家所有和民间营业性雇用两种。私家黄包车是有钱官绅的交通工具,装饰华丽,车身牢固,弹性好,有柔软的绒布坐垫靠背,踏脚处有地毡或厚毯。轮胎为充气橡皮胎,出行时由人拉行。民间雇用性的普通人力车装饰简单,坐垫仅在木板外包一层合成皮或裹一层布。车轮为一圈不充气的橡皮。后来流行三轮脚踏车,城镇乡村的码头、路口等处,时常可见由载重自行车改装的带篷三轮车。

  旧时闽江沿岸的水上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是舟船,分为内河和近海舟船等。旧时各地疍民和船民使用的舟船有很多种类,如闽江流域的船多以篙、帆、舵为推进动力。种类一为长线船,主要来自内溪永安、浦城、松溪等地,如深差、鸠尾、五角包、鸡公船、雀船等。二为短线船,其为南平以下沿岸各地从事客货运输的木帆船,来自尤溪、古田、闽清、永泰等地,如平濑船、九都船、平水汤、鼠船等。闽清的鼠船又称“雀船”,形状窄长,船帮用樟、松等板料制作,质坚耐撞。船底用横纹枫、槐板制成,薄而韧性好,经得起碰撞,可在浅水中行驶,也可在急流险滩中窜行,故称“鼠船”。每艘鼠船可载客六七人或运货500公斤—1000公斤。三为本地船,即福州和近郊的木帆船,如渡船、门头船、渔船、洋驳和舢板等。航行于海上的则有山东船、乌槽、锚船和白底等。清光绪以后,民间还有一些小型轮船用于近海水域的交通运输,如闽江水域货客兼载的小汽轮等,福州乌龙江等地的渡轮。

  除传统交通工具之外,各地民间外出的传统遮雨遮阳行具有雨伞、斗笠、蓑衣、雨衣等。福州民间方言俗语中流行的“包袱伞类(整理好)去”这句话,原意就是指出门必须要带上包袱布和油纸伞。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供稿)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