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绸缎及其买卖

2014-12-22 10:39:19    来源:福州新闻网

  ■戚灵祎

  据旧报载:“大抵中国无省不产蚕,有蚕之区,即有土织之绸缎。”在福建省之外,除了苏州、杭州的绸缎称雄外,还有“他如山东、四川之茧绸(柞丝绸的旧称),广东之香云纱、生熟绸缎,山西之潞绸,云南之闪缎,河南之茧绸,镇江、温州之绸缎,直隶之绵绸,湖南之土绸,贵州之苗绢,名目极多”。

  上述丝织品的原料都是蚕丝,有桑蚕(即家蚕)丝、柞蚕(野蚕的主要品种)丝之分。虽然桑蚕、柞蚕同属“鳞翅目”,但不同科。桑蚕以桑叶为食,体型较小,多分布于南方;柞蚕吃柞树叶为主,体型较大,多分布于北方。它们所吐的丝,其颜色、光泽、直径、长度、韧性、手感等,都有较大的差异。

  “四川绸、广东生绢和薯莨绸(即香云纱),皆野蚕丝所织者,制成衣服之后,收藏易卷,不宜叠,叠则多裂。”所以,用柞蚕丝与用桑蚕丝制作的丝织品比较,其质地、价格也有较大的差异。

  福建曾是中国绸缎的产地之一,到了明代,八府一州无处不以桑蚕丝为原料生产绸缎,其“织缎之丝为最纯,次则纺绸”。

  据史书载,缎是福州的土产之一,元代时就曾上贡绣缎,明代时上贡缎的数量成倍增加。

  织绸缎的桑蚕丝基本上是先染色后上机,“因织后始染,则色不深入而易退,且不能兼色兼花”。同时,“凡绸缎有花头”,由于织绸缎者基本上不会设计花样,所以,要出新花样,“必延聘一花样老师,请其出图指视”,然后遵之而织。花样老师“大抵一技之长,必经殚力精心,研究数十年而成。而成者即为其艺,不轻易示人,或秘以授其子孙,不许私相授受,以为专利”。

  如今,福州留下“织缎巷”的“文绣局”、道山路的“织染局”等地名或旧址,见证了当时绸缎业的兴盛。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