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旧栏目 >> 左海春秋

源于郑和下西洋的福州话

2014-12-29 11:01:08    来源:福州新闻网

  “七遛八遛不如福州”

  据说,郑和的船队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的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返航时,会在这些地方补充给养,一些染病或者因远航导致身体虚弱的将士、水手会被劝留下来养病,待舟师下次停驻时再归队,他们中有许多福州人。这些福州人养病期间,难免无聊,心生乡愁。为了排遣乡愁,于是便结伴去游览周边岛屿。这些岛屿当地人称为“遛”,“遛”上风光秀丽,鸟语花香。但好几个“遛”游览过后,这些福州人不但乡愁不减,反睹物生情,更添乡思,便心生感慨:“七遛八遛不如福州。”返航后,这些在非洲异乡养病的船师、水手,把游“遛”的感慨讲给亲友们听,得到亲友们的认同。如今,还常听外出返乡的福州人感慨:“七遛八遛不如福州,还是家乡好!”

  “细猊竹(遇)着沙”

  福州人有一句话是“细猊竹(遇)着沙”,“细猊”是指小心谨慎到极致的人们的处事行为,“细猊竹(遇)着沙”是指连一贯小心的人,吃饭也会嚼到沙子,用以喻指有些事再提防也会发生。

  这句话也源于郑和下西洋。传说 ,有一次郑和船队航行至非洲东海岸时,一个酋长向郑和赠送了一头长颈鹿,郑和便将它饲养在船舱里,兵士及水手们见到这体壮颈长的动物十分好奇,也不知如何称呼,便按船上通事(翻译)的音译,称为“犀猊”。

  “犀猊”脾气古怪,十分凶猛,不让饲养它的兵士靠近。通事告诉饲养兵士,“犀猊”什么都不怕,最怕狮子。饲养兵士一听发愁了,船上哪有狮子来降服它。通事建议用船上备有的醒狮来试一试。

  郑和舟师的每艘船都备有一对醒狮,每到一地,便让兵士上岸舞狮,“宣德化以柔远人”。饲养兵士按照通事的建议,套上狮衣,下到船舱,仿几声狮叫,“犀猊”便服服帖帖了。于是,便有了“犀猊竹(遇)着狮”的说法,本意是一物降一物。流传开后,福州话中意思为“小心谨慎到极致”的“细猊”,被移植过来,变成了“细猊竹(遇)着沙”——“小心细致的人吃饭也会嚼到沙子”,与“一物降一物”的原意相差太远了。

  (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供稿)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