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文化底蕴深厚的余府巷

2015-01-12 16:38:3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总督王国安、巡抚金鋐改书院旧制,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巡抚李斯义将校舍全部进行修葺,使之焕然一新,并延聘名师授课,“共学书院”成为福建省的一流书院。可惜,之后由于疏于管理,“共学书院”在乾隆中期被毁坏,优秀生多转学到“鳌峰书院”。

  明弘治年间(1488—1505),有位叫张都阃的读书人,在余府巷内盖了一座“湖西草堂”。明代林炫有《秋日饮湖西楼》诗句:“张楼开宴湖水头,山光苍翠满西楼。隔城荷芰临风好,绕席松筠带雨幽。肃肃三花云倚树,迢迢一雁目横秋。惭予醉甚虚良会,载酒期为十日留。”描写的就是他在“湖西草堂”做客时的情景。

  余府巷西侧有一座“副院祠”,专祀有政绩的历任总督。

  余府巷西南侧,乾隆二年(1737年)建有一座“万寿宫”,为朝正(古代岁首诸侯祭祀的宗庙)祝厘(祈求福佑)的地方。

  清代道光年间,余府巷的刘家“去皮酥橄榄”驰名福州。传说当时刘青黎任广东番禺县知县,因抄寺杀僧一案被解职,带家眷返闽,定居西门余府巷余深故宅。其妾系广东人,有家传制橄榄秘诀。她将青橄榄削去皮,去其苦汁,将橄榄浸入白糖熬成的糖水中,取出糖水凝固即成。“去皮酥橄榄”无苦涩味,橄榄上均匀地裹着白糖,酥脆无渣,清香可口,刘青黎常用以款待客人,或作为馈赠亲友礼物,不出售,被誉为余府巷刘家“馨名贵”橄榄。传至第四代才供应市场,由国货商场辟专柜出售,深为群众欢迎。后经赛园厂仿制和改进,质量又有提高,别有一番滋味。

  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1905年12月),刘道鉴叔侄在余府巷的刘宅创办“竞成小学堂”。

  民国时期,书法家刘涵宽、林松,画家林因(女),律师张修锬、刘永济等均在余府巷居住、开业。

  1966年11月,余府巷曾改名“前进西路186巷”,“文革”后恢复原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改造时,余府巷被拆建改造,旧貌荡然无存。余府巷巷北端(靠近湖滨路),陆续建为福建省杂技团的宿舍区和中福西湖花园住宅区;巷子南边(靠近鼓西路),1999年至2000年拆迁,2002年和2003年居民陆续回迁,现在此地编号为鼓西路338号,名为“华湖新村”,属鼓西街道西湖社区管辖。

【责任编辑:陈玲云】